|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1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 第10页 |
| 2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危害 | 第10-11页 |
| 3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发病机制—抑郁的变异形式 | 第11页 |
| 4 精神疾病大脑非对称变异理论—大脑半球脑功能非对称假说 | 第11-12页 |
| 5 经颅磁刺激可用于PSPD的治疗,但机制尚不明确 | 第12页 |
| 6 运动阈值(MT)和皮质静息期(CSP)是探讨PSPD发病生物学因素的重要方法 | 第12-14页 |
| 7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案 | 第15-26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5页 |
| 1.2 患者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6-17页 |
| 1.6 剔除与脱落后处理 | 第17页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7页 |
| 2 研究设计 | 第17页 |
| 3 样本量确定 | 第17-18页 |
| 4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 5 盲法 | 第18页 |
| 6 治疗方法 | 第18-20页 |
| 6.1 药物治疗 | 第18-19页 |
| 6.2 药物联合rTMS治疗 | 第19-20页 |
| 7 研究观察指标 | 第20-22页 |
| 7.1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 7.2 运动阈值(MT) | 第21页 |
| 7.3 皮质静息期(CSP) | 第21-22页 |
| 7.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第22页 |
| 7.5 数字分级评分法(NRS) | 第22页 |
| 8 研究步骤 | 第22-23页 |
| 9 安全性评价 | 第23页 |
| 10 质量控制 | 第23页 |
| 11 异常情况的处理 | 第23-24页 |
| 12 受试者权益保护 | 第24页 |
| 1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 研究结果 | 第26-39页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26页 |
| 2 基线比较 | 第26-29页 |
|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26-27页 |
| 2.2 治疗前三组HAMD及NRS评分比较 | 第27页 |
| 2.3 治疗前三组MT值比较 | 第27-28页 |
| 2.4 治疗前三组CSP值比较 | 第28-29页 |
| 3 治疗后3周数据结果 | 第29-33页 |
| 3.1 治疗后3周HAMD及NRS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 3.2 治疗后3周MT值的比较 | 第30-31页 |
| 3.3 治疗后3周CSP值的比较 | 第31-33页 |
| 4 治疗后6周数据结果 | 第33-37页 |
| 4.1 治疗后6周HAMD及NRS评分比较 | 第33-34页 |
| 4.2 治疗后6周MT值的比较 | 第34-35页 |
| 4.3 治疗后6周CSP值的比较 | 第35-37页 |
| 5 安全性评价 | 第37页 |
| 6 小结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56页 |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PSPD的认识 | 第39-40页 |
| 1.1 祖国传统医学对PS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9-40页 |
|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PSPD治疗的认识 | 第40页 |
| 2 现代医学对PSPD的认识 | 第40-42页 |
| 2.1 发展演变 | 第40-41页 |
| 2.2 现代医学对PSPD发病原因的认识 | 第41页 |
| 2.3 现代医学对PSPD治疗现状的认识 | 第41-42页 |
| 3 立题依据 | 第42-47页 |
| 3.1 疼痛与抑郁的关系 | 第42-43页 |
| 3.2 疼痛和抑郁相关联的脑区 | 第43-44页 |
| 3.3 疼痛和抑郁之间共享神的经环路以及影响神经系统的激素 | 第44页 |
| 3.4 左右大脑半球功能偏侧化的特点 | 第44-45页 |
| 3.5 疼痛的组成成份及传导调控通路 | 第45页 |
| 3.6 PSPD患者大脑功能异常偏侧化可能对疼痛调节的影响 | 第45-46页 |
| 3.7 rTMS在疼痛领域的临床应用及对运动皮层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 临床试验设计 | 第47-49页 |
| 4.1 临床研究类型的选择 | 第47页 |
| 4.2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7页 |
| 4.3 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第47-48页 |
| 4.4 统计方法的选择 | 第48-49页 |
| 5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9-50页 |
| 5.1 数字分级评分法(NRS) | 第49页 |
| 5.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第49页 |
| 5.3 运动阈值(MT) | 第49页 |
| 5.4 皮质静息期(CSP) | 第49-50页 |
| 6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6.1 PSPD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的疗效分析 | 第50-51页 |
| 6.2 PSPD患者抑郁情绪缓解程度的疗效分析 | 第51页 |
| 6.3 PSPD患者运动阈值(MT)的变化 | 第51页 |
| 6.4 PSPD患者皮质静息期(CSP)的变化 | 第51-52页 |
| 7 药物联合rTMS对PSPD患者大脑半球功能异常偏侧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 8 药物联合rTMS治疗PSPD患者可能的镇痛机制 | 第53-56页 |
| 8.1 调节皮层兴奋性 | 第53-54页 |
| 8.2 改善PSPD患者的认知功能 | 第54页 |
| 8.3 调节抑制性神经递质 | 第54页 |
| 8.4 改善大脑局部血流及代谢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57-5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附件 | 第67-80页 |
| 附件一:综述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治疗进展 | 第67-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表 | 第73-79页 |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