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测算--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7-18页
        1.2.3 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述评第18-19页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1 文章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创新点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2 能源回弹效应理论分析第22-30页
    2.1 能源回弹效应的定义第22-23页
    2.2 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分析第23-25页
        2.2.1 直接回弹效应第23-25页
        2.2.2 间接回弹效应第25页
    2.3 “节能低效陷阱”和能源回弹效应曲线假设理论第25-28页
        2.3.1 “节能低效陷阱”的提出第25-26页
        2.3.2 能源回弹效应曲线第26-28页
    2.4 能源回弹效应的测算整体模型构建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我国能源消费基本情况分析第30-41页
    3.1 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总量第30-32页
    3.2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第32-34页
    3.3 我国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第34-36页
    3.4 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第36-37页
    3.5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3.5.1 我国能源生产量不足第37-38页
        3.5.2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第38页
        3.5.3 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第38-39页
        3.5.4 能源价格不合理第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4 我国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分析第41-59页
    4.1 技术进步贡献率(λ)的测算第41-48页
        4.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模型第41-42页
        4.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第42-44页
        4.1.3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第44-45页
        4.1.4 岭回归第45-48页
        4.1.5 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λ)第48页
    4.2 技术效应值(δ)的测算第48-53页
        4.2.1 LMDI分解模型第48-50页
        4.2.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50页
        4.2.3 计算技术效应值(δ)第50-53页
    4.3 我国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结果第53-56页
    4.4 实证结果分析第56-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结论和政策建议第59-64页
    5.1 结论第59-60页
    5.2 政策建议第60-62页
        5.2.1 重视科技创新第60页
        5.2.2 优化产业结构第60-61页
        5.2.3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第61页
        5.2.4 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第61-62页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62页
    5.4 研究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行间同业拆借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下一篇:竞争成败如何影响个体的非伦理行为?一项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