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成都市主城区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选题目的第10页
        1.2.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小结第14页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4-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范围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2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相关理论研究第17-24页
    2.1 儿童年龄分组分析第17-19页
        2.1.1 婴儿期(1-3周岁)第17页
        2.1.2 幼儿期(4-6周岁)第17-18页
        2.1.3 童年期(7-12岁)第18-19页
    2.2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第19页
    2.3 城市居住区儿童环境心理与行为特点第19-22页
        2.3.1 城市居住区儿童环境心理特点第19-21页
        2.3.2 城市居住区儿童环境行为特点第21-22页
    2.4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对儿童成长的现实意义第22-24页
        2.4.1 对儿童的环境教育意义第22-23页
        2.4.2 对儿童的审美教育意义第23页
        2.4.3 对儿童的情感教育意义第23页
        2.4.4 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意义第23-24页
第三章 成都市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调查分析第24-48页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第24页
    3.2 调查方法第24-25页
    3.3 问卷设计第25页
    3.4 调查结果汇总第25页
    3.5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第25-48页
        3.5.1 问卷部分第25-33页
        3.5.2 实地考察部分第33-42页
        3.5.3 综合评述第42-48页
第四章 城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建构第48-61页
    4.1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原则第48-54页
        4.1.1 可达性原则第50页
        4.1.2 趣味性原则第50-51页
        4.1.3 针对性原则第51页
        4.1.4 交融性原则第51页
        4.1.5 综合性原则第51-52页
        4.1.6 无障碍、安全性原则第52-54页
    4.2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方法第54-61页
        4.2.1 场地设计第54-57页
        4.2.2 绿化设计第57-58页
        4.2.3 游戏设施和建筑小品设计第58-61页
第五章 成都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实践第61-85页
    5.1 居住区的位置及现状第61-63页
    5.2 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第63-67页
        5.2.1 儿童活动空间规划第64-65页
        5.2.2 儿童活动空间位置的选择第65-67页
    5.3 空间设计第67-81页
        5.3.1 0-6岁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第67-74页
        5.3.2 7-12岁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第74-81页
    5.4 植物设计第81-82页
    5.5 附属设施第82-83页
        5.5.1 坐凳第82页
        5.5.2 铺地第82页
        5.5.3 构筑物第82页
        5.5.4 洗手台第82页
        5.5.5 照明设施第82-83页
    5.6 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8页
    6.1 结论第85页
    6.2 展望第85-88页
附录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成都市二环高架桥剩余空间研究
下一篇:历史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浅析--以达州市溯往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