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2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1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1.1 印楝 | 第13页 |
1.1.2 疥螨 | 第13页 |
1.1.3 印楝油杀螨活性研究 | 第13-14页 |
1.1.4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的杀螨机制 | 第14页 |
1.2 药物结构改造 | 第14-15页 |
1.3 碳链改造 | 第15-16页 |
1.3.1 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1.1 经典酯化合成法 | 第15页 |
1.3.1.2 酰氯酯化法 | 第15-16页 |
1.3.1.3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脱水酯化法 | 第16页 |
1.4 呋喃环改造 | 第16-19页 |
1.4.1 羟基的保护方法 | 第16-18页 |
1.4.1.1 酯类方法 | 第16-17页 |
1.4.1.2 醚类方法 | 第17页 |
1.4.1.3 缩醛缩酮类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羟基的脱保护方法 | 第18-19页 |
1.4.2.1 酯类方法 | 第18页 |
1.4.2.2 醚类方法 | 第18-19页 |
1.4.2.3 缩醛缩酮类 | 第19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碳链改造 | 第2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药品 | 第21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1.3 方法及表征 | 第22-23页 |
1.3.1 碳链部分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0 十七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图谱解析(化合物a) | 第23-24页 |
2.1 十六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图谱解析(化合物b) | 第24-25页 |
2.2 十四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图谱解析(化合物c)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呋喃环改造 | 第28-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1.1 药品和仪器设备 | 第28页 |
1.2 方法与表征 | 第28-34页 |
1.2.1 合成设计路线 | 第28-29页 |
1.2.2 化合物1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0页 |
1.2.3 化合物2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31页 |
1.2.4 化合物3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2页 |
1.2.5 化合物4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3页 |
1.2.6 酰氯法合成 | 第33-34页 |
1.2.7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脱水酯化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2.1 化合物1的图谱解析 | 第34-35页 |
2.2 化合物2的图谱解析 | 第35-36页 |
2.3 化合物3的图谱解析 | 第36-38页 |
2.4 化合物4的图谱解析 | 第38-39页 |
2.5 酰氯酯化法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2.6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合成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衍生物及中间产物的体外杀螨活性实验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1 材料 | 第43-44页 |
1.1.1 收集螨虫 | 第43页 |
1.1.2 药物及试剂 | 第43-44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1.2 方法 | 第44-45页 |
1.2.1 杀螨活性测定 | 第44页 |
1.2.2 半数致死浓度的测定 | 第44页 |
1.2.3 半数致死时间的测定 | 第44-45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2.1 杀螨活性结果 | 第45-46页 |
2.2 半数致死浓度结果 | 第46-47页 |
2.3 半数致死时间结果 | 第47-49页 |
2.3.1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衍生物半数致死时间 | 第47-48页 |
2.3.2 十八碳酸-3,4-四氢呋喃二酯中间产物半数致死时间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第51-53页 |
1 结论 | 第51-52页 |
2 创新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图 | 第64-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