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中国经济思想论文

“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演进及其方法论分析

内容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8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5页
  二、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三、研究意义第16-18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8-26页
  一、关于中国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经济思想史分析第18-20页
  二、关于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第20-22页
  三、关于“以开放促改革”的专题研究第22-24页
  四、关于经济思想方法论解析第24-26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第26-29页
  一、研究思路第26-28页
  二、关于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第28-29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及不足第29-30页
  一、研究方法第29页
  二、主要创新第29-30页
  三、不足之处第30页
第二章“以开放促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解读第30-41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30-33页
  一、开放第31-32页
  二、改革第32页
  三、以开放促改革第32-33页
 第二节 “以开放促改革”的内在逻辑第33-39页
  一、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第33-35页
  二、制度变迁的集体行动逻辑第35-37页
  三、开放是制度变迁的“选择性激励”第37-38页
  四、实现制度变迁的主要类型第38-39页
 第三节 理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维度第39-41页
  一、哲理层面的经济思想方法论第39-40页
  二、经济思想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解释性第40-41页
  三、理解经济思想方法论的意义第41页
第三章 古代和近代关于改革与开放经济思想溯源第41-61页
 第一节 古代改革与开放经济思想掠影第41-50页
  一、古代各朝代关于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简述第42-45页
  二、古代改革思想的整体主义特征分析第45-46页
  三、古代改革与开放经济思想的解读第46-50页
 第二节 近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溯源第50-58页
  一、近代关于改革和开放的五次思潮第50-52页
  二、近代“以开放促改革”的主要内容第52-53页
  三、近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目标演进第53-55页
  四、近代经济思想中改革与开放的辩证关系第55-58页
 第三节 近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解读第58-61页
  一、改革:延续整体主义改革路径第58-59页
  二、对外开放:有开放意识但有局限性第59-60页
  三、以开放促改革:产生外部冲击但未形成内生力量第60-61页
第四章 当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酝酿第61-75页
 第一节 毛泽东的改革与开放经济思想第61-65页
  一、改革: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第61-62页
  二、开放:积极推进转向逐步弱化第62-64页
  三、改革与开放关系辨析:强制性制度变迁忽视对外开放的推动力第64-65页
 第二节 陈云的改革和开放经济思想第65-68页
  一、改革: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第65-66页
  二、开放: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第66-67页
  三、改革与开放关系辨析: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第67-68页
 第三节 顾准、孙冶方等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探索第68-70页
  一、为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作出尝试第68页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质疑第68-69页
  三、从经济思想方法论角度理解闭关主义和计划经济第69-70页
 第四节 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局限性第70-72页
  一、强调以计划指令来控制经济第70-71页
  二、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第71页
  三、对外开放的理解较为肤浅和形式化第71-72页
 第五节 这一时期为改革开放所奠定的基础第72-75页
  一、发展农业和推进工业化的同步进行第72-73页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价值的肯定第73页
  三、“学习式”转型战略的试点推进第73-74页
  四、国际关系的拓展和中美关系的建立第74-75页
第五章 当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探索第75-88页
 第一节 邓小平“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概述第75-83页
  一、邓小平“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内涵第75-78页
  二、邓小平“以开放促改革”的基本思路第78-80页
  三、邓小平“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方法论分析第80-83页
 第二节 邓小平“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延续第83-85页
  一、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83-84页
  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第84-85页
  三、加强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统筹第85页
 第三节“以开放促改革”开启的经济思想繁荣第85-88页
第六章 当代改革开放前后“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比较分析第88-99页
 第一节 经济思想方法论的不同视角第89-91页
  一、“政治人”与“经济人”的假设第89-90页
  二、“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第90页
  三、经济思想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第90-91页
 第二节 对制度变迁存在特殊压力的不同判断第91-94页
  一、关于国际环境和形势的预判第91-93页
  二、对外开放的信念态度第93-94页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不同方向与方式第94-99页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选择第94-95页
  二、实现制度变迁的依托力量第95-96页
  三、“选择性激励”的效用第96-97页
  四、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第97-99页
第七章 当代“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深化第99-116页
 第一节 新一轮“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简述第99-101页
  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第99页
  二、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第99-100页
  三、“以开放促改革”的经验性概括第100-101页
 第二节 新一轮“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解读第101-107页
  一、从融入全球经济深化为参与全球治理第101-102页
  二、从改革开放深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第102-103页
  三、从促进要素流动深化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第103-104页
  四、从经济特区深化为自由贸易区第104-106页
  五、从法制深化为法治第106-107页
 第三节 新常态下“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深化第107-113页
  一、“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常态”第107-109页
  二、深化“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总体思路第109-113页
 第四节 “以开放促改革”的实践简析第113-116页
第八章 结论第116-124页
 第一节 “以开放促改革”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第116-118页
 第二节 “以开放促改革”的效用分析第118-120页
 第三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思想方法论转变第120-124页
  一、承认个人理性和保护个人权利第120-121页
  二、依靠市场的创新力量推动制度变迁第121-122页
  三、发挥“强化市场型政府”的作用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后记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宽带网络、信息服务与中国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