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 | 第12-16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发展 | 第18-29页 |
·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18-19页 |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推动力量 | 第19-20页 |
·市场上的需求是影子银行产生的推动力量 | 第19页 |
·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传统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实现套利 | 第19-20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现状 | 第20-25页 |
·我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对比 | 第20页 |
·我国影子银行特征 | 第20-21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 第21-25页 |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 第25-29页 |
·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意义 | 第25-27页 |
·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挑战 | 第27-29页 |
第3章 国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实践 | 第29-36页 |
·国际上的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比较 | 第29-34页 |
·FSB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 | 第30-31页 |
·美国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 | 第31-32页 |
·英国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 | 第32-33页 |
·欧盟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 | 第33-34页 |
·国际上影子银行监管措施总结 | 第34-36页 |
·补充扩大监管目标 | 第34-35页 |
·严格监管标准 | 第35页 |
·建立风险隔离防火墙 | 第35页 |
·谨防道德风险 | 第35-36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的规模探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52页 |
·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实证分析及预测 | 第36-42页 |
·数据来源分析 | 第36-37页 |
·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季节模型的原理 | 第37-39页 |
·原始数据的分析 | 第39-40页 |
·SARIMA模型系数运行结果 | 第40-41页 |
·对模型进行检验 | 第41页 |
·模型的预测 | 第41-42页 |
·影子银行对相关经济变量的脉冲函数分析 | 第42-52页 |
·设计思路、数据及模型的选择分析 | 第43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基本思想 | 第43页 |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滞后期数的选取和模型的选择 | 第43-44页 |
·模型的估计 | 第44-46页 |
·脉冲函数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影子银行规模对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和M1增长率的冲击效应 | 第47-49页 |
·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和M1增长率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冲击效应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 第52-57页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 第52-53页 |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 第53-57页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3页 |
·对国内影子银行疏堵有别 | 第53-54页 |
·创建合理有效评估监测体系 | 第54-55页 |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