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第2章 区域背景 | 第14-22页 |
·地理和地质背景 | 第14-16页 |
·海洋学背景 | 第16-22页 |
·东北东印度洋上层海洋温盐及水团特征 | 第16-18页 |
·东北印度洋的上层海洋环流特征 | 第18-19页 |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 | 第19-22页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2-26页 |
·研究材料 | 第22页 |
·有孔虫样品处理 | 第22-23页 |
·Mg/Ca实验的预处理和测试 | 第23-24页 |
·实验属种及温度转换公式的选择 | 第24-26页 |
第4章 年代框架的建立、稳定同位素及上部水体结构记录 | 第26-39页 |
·年代框架的建立 | 第26-29页 |
·AMS~(14)C测年 | 第26页 |
·氧同位素期次的划分 | 第26-29页 |
·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 | 第29-30页 |
·有孔虫Mg/Ca分析 | 第30-39页 |
·Mg/Ca古温度计原理 | 第30-31页 |
·Mg/Ca数据质量评估 | 第31-33页 |
·研究区上层水体性质与结构变化 | 第33-39页 |
第5章 东北印度洋气候变化与高纬气候、ITF之间的响应关系 | 第39-49页 |
·研究区SST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39-43页 |
·研究区温跃层深度变化与ITF在东北印度洋的传输 | 第43-46页 |
·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印—太平洋暖池的热传输过程 | 第46-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