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谍战小说的起源 | 第11-13页 |
·谍的起源与特征 | 第11-12页 |
·谍战小说的界定 | 第12-13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 当代谍战小说的流变与新世纪谍战小说形成热潮的文化语境 | 第18-27页 |
·当代谍战小说的发展流变 | 第18-22页 |
·建国初期的反特小说 | 第18-19页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刑侦小说 | 第19-21页 |
·新世纪的谍战小说 | 第21-22页 |
·新世纪谍战小说形成热潮的文化语境 | 第22-27页 |
·信仰的危机与官方的引导 | 第22-24页 |
·英雄的崇拜与市民的怀旧情结 | 第24-25页 |
·商品消费意识的增强与媒介的推崇 | 第25-27页 |
2 新世纪谍战小说情节模式与间谍形象的建构 | 第27-40页 |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情节模式 | 第27-32页 |
·多方夺宝模式 | 第27-29页 |
·智力推理模式 | 第29-30页 |
·灵魂蜕变模式 | 第30-32页 |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情节副线——传奇与日常并重 | 第32-35页 |
·爱恨纠葛与谍战并行铺设 | 第32-33页 |
·日常生活与谍战相互渗透 | 第33-35页 |
·新世纪谍战小说多样化间谍形象塑造 | 第35-40页 |
·天赋秉异的破译天才 | 第35-36页 |
·艰难挣扎的平民间谍 | 第36-38页 |
·从容游刃的“碟中谍” | 第38-40页 |
3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悬疑化叙事策略 | 第40-52页 |
·诡异的叙事圈套 | 第40-45页 |
·《解密》:破碎的“起承转合”结构 | 第41-42页 |
·《暗算》:多声部的档案柜悬疑 | 第42-44页 |
·《风声》:独特精神向度的元叙事迷宫 | 第44-45页 |
·暗战中的惊险悬念 | 第45-48页 |
·神秘的间谍身份推动悬念发展 | 第46-47页 |
·惊险的间谍行动构成叙事动力 | 第47-48页 |
·不可知神秘元素的植入 | 第48-52页 |
·密室、囚室意象的隔绝性 | 第48-50页 |
·专业科学符码的陌生化 | 第50-52页 |
4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文化意义 | 第52-60页 |
·谍战创作为当代小说提供的发展借鉴 | 第52-56页 |
·“雅”与“俗”的相互联结 | 第52-53页 |
·“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彼此交融 | 第53-55页 |
·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双赢 | 第55-56页 |
·间谍书写对市民精神状态的现实契合 | 第56-60页 |
·漂移间谍的孤岛作战与个体生存焦虑 | 第57-58页 |
·敌方阵营的权谋斗争与现实职场焦虑 | 第58-60页 |
5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创作不足与发展前景 | 第60-67页 |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创作不足 | 第60-63页 |
·文本创作的类同 | 第60-61页 |
·权术与暴力的泛滥 | 第61-63页 |
·新世纪谍战小说的突围之路 | 第63-67页 |
·突破内容模式限制 | 第63-64页 |
·渗入现实人文关怀 | 第64-65页 |
·反谍战作为精神旨归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