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 引言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模型及其在资源管理中的角色 | 第12-14页 |
| ·气候变化研究 | 第14-15页 |
| ·大气环流模型的评估 | 第14-15页 |
| ·降尺度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区域尺度物种分布模型研究 | 第15-18页 |
| ·GARP模型 | 第16页 |
| ·Maxent模型 | 第16-17页 |
| ·CLIMEX模型 | 第17页 |
| ·BIOCLIM模型 | 第17-18页 |
| ·林分尺度森林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经验模型 | 第18页 |
| ·过程模型 | 第18-20页 |
| ·混合模型 | 第20-21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降尺度温度及降雨量模型构建 | 第21页 |
| ·气候变化对杨树适生区的影响 | 第21页 |
| ·杨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模拟 | 第21页 |
| ·杨树人工林长期碳储量模拟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中国温度和降雨量数据的长期降尺度模拟 | 第23-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 ·数据获取 | 第23-25页 |
| ·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 | 第25-28页 |
| ·构建温度海拔调整方程 | 第25-26页 |
| ·基线气候数据降尺度 | 第26-27页 |
| ·历史及未来连续气候变量模拟 | 第27-28页 |
| ·模型验证及精度评估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 ·自由尺度基线气候数据 | 第28-33页 |
| ·基线数据气候变量精度评估 | 第33-36页 |
| ·历史及未来气候变量估计 | 第36-37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基于Maxent模型的气候变化对杨树潜在适生区分布影响 | 第38-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 ·每日温度变量的生成 | 第38-39页 |
| ·杨树空间分布数据及预测环境变量 | 第39-41页 |
| ·当前及未来气候数据 | 第41-42页 |
| ·杨树适生区预测模型 | 第42-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 ·谐波拟合日温度变量 | 第43-44页 |
| ·预测环境变量选择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分组 | 第44-46页 |
| ·Maxent模型预测性能评估 | 第46-48页 |
| ·杨树未来适生区分布的变化 | 第48-51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1-54页 |
| 第四章 基于产量及树干直径平衡的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 第54-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4-56页 |
| ·FORECAST模型 | 第56页 |
| ·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56-58页 |
| ·构建生态系统初始条件 | 第58页 |
| ·模拟经营措施 | 第58-59页 |
| ·模型性能评估 | 第59-6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 ·模型性能评估 | 第60-61页 |
| ·产量衰退 | 第61-64页 |
| ·总树干生物量 | 第64-65页 |
| ·树干直径 | 第65-66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6-70页 |
| ·产量衰退 | 第66-67页 |
| ·收获强度 | 第67-68页 |
| ·蓄积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基于FORECAST模型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模拟 | 第70-8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70页 |
| ·FORECAST模型 | 第70页 |
| ·模拟经营措施 | 第70-71页 |
| ·施肥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 | 第71-7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 ·不同经营措施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 ·不同经营措施对收获木材产品碳储量的影响 | 第74-77页 |
| ·不同经营措施对总碳储量的影响 | 第77-80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0-82页 |
| ·轮伐期长度及栽植密度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 第80页 |
| ·收获木材碳储量在总碳储量中的角色 | 第80-81页 |
| ·经营措施应用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82-84页 |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 ·中国温度及降雨量降尺度模型构建 | 第82页 |
| ·气候变化对杨树潜在适生区分布影响 | 第82页 |
| ·杨树人工林生产力模拟 | 第82页 |
| ·杨树人工林碳储量模拟 | 第82-83页 |
| 2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 第83页 |
| 3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85-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