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页 |
|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3-24页 |
| ·经济转型理论 | 第13-15页 |
| ·经济转型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经济转型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劳动者就业理论 | 第15-20页 |
| ·西方学者的劳动者就业理论 | 第15-17页 |
|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理论 | 第17-18页 |
| ·关于二元结构和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8-20页 |
| ·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 第20-21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21-24页 |
| ·技术创新和就业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 ·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 ·关于内蒙古地区的就业问题研究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内蒙古地区的技术创新与劳动者就业 | 第24-35页 |
| ·内蒙古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领域的劳动者就业情况 | 第24-27页 |
| ·技术创新对劳动者就业影响的结构性效应 | 第27-28页 |
| ·技术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劳动者就业结构 | 第27-28页 |
| ·技术创新通过工种结构变动影响劳动者就业结构 | 第28页 |
| ·技术创新通过促进分工变动影响劳动者就业结构 | 第28页 |
| ·内蒙古地区技术创新影响劳动者就业的测量 | 第28-35页 |
| ·技术创新的测量 | 第28-29页 |
| ·C-D生产函数变量和系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 ·技术创新影响的劳动者就业量分析 | 第30-35页 |
|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模型的设定 | 第35-47页 |
| ·影响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因素 | 第35-37页 |
| ·经济增长因素 | 第35页 |
| ·要素禀赋因素 | 第35-36页 |
| ·投资水平 | 第36页 |
| ·结构因素 | 第36-37页 |
| ·城镇化水平 | 第37页 |
| ·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模型的构建 | 第37-40页 |
|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7-39页 |
| ·劳动者就业模型的确立 | 第39-40页 |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0-47页 |
| ·经济增长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0-42页 |
| ·要素禀赋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投资水平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产业结构因素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5页 |
| ·所有制结构因素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5页 |
| ·城镇化水平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所有制结构对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47-51页 |
| ·内蒙古地区城镇部分劳动者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 第48-49页 |
| ·内蒙古地区乡村部分劳动者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产业结构对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 第51-59页 |
| ·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第51-52页 |
| ·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结构状况 | 第52-53页 |
| ·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关联效益评估 | 第53-55页 |
| ·产业内部主要行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能力分析 | 第55-59页 |
| ·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劳动者就业吸纳力 | 第55-56页 |
|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劳动者就业吸纳力 | 第56-59页 |
| 第七章 提高内蒙古地区劳动者就业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59-65页 |
| ·聚焦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第59-61页 |
|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 第59页 |
| ·稳步发展重点产业,促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 | 第59-60页 |
|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60-61页 |
| ·加快所有制变革,发展多种经济类型的中小企业 | 第61-62页 |
| ·实施城乡统筹的劳动者就业战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 第62-63页 |
| ·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62页 |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继续拓宽农村劳动者就业渠道 | 第62-63页 |
|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和先进技术,引进高层次人才 | 第63页 |
| ·发挥劳动力市场和政府在促进劳动者就业中的双重作用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