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分区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中深层地热能利用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资源分区 | 第15-19页 |
·分区原则 | 第15-16页 |
·一级地热区划分 | 第15页 |
·次级地热区划分 | 第15-16页 |
·地热地质分区 | 第16-18页 |
·鲁东隆起地热区 | 第16页 |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 | 第16-17页 |
·鲁西隆起地热区 | 第17页 |
·鲁西北坳陷地热区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资源量分区计算与评价 | 第19-34页 |
·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地热能资源总量计算方法 | 第19页 |
·可利用地热能资源量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节约标准煤量的计算 | 第20页 |
·参数确定方法 | 第20-22页 |
·鲁东隆起地热区地热能资源量计算 | 第22-25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22-23页 |
·威海宝泉汤次级区地热能资源量计算 | 第23-24页 |
·鲁东隆起地热区地热能资源量计算及评价 | 第24-25页 |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地热资源量计算 | 第25-27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25-26页 |
·地热资源量计算 | 第26-27页 |
·鲁西隆起地热区地热资源量计算 | 第27-29页 |
·参数确定 | 第27-28页 |
·地热资源量计算 | 第28-29页 |
·鲁西北坳陷地热区地热资源量计算 | 第29-31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地热资源量计算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潜力分区评价 | 第34-4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第34-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发展 | 第35-3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7-38页 |
·隶属度函数 | 第38-39页 |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分区评价体系的搭建 | 第39页 |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分区评价 | 第39-48页 |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0-42页 |
·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第42-43页 |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页 |
·鲁东隆起地热区内各次级区开发潜力评价 | 第45-46页 |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内各次级区开发潜力评价 | 第46-47页 |
·鲁西隆起地热区内各次级区开发潜力评价 | 第47页 |
·鲁西北凹陷地热区内各次级区开发潜力评价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梯级开发模式研究 | 第49-54页 |
·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 | 第49-51页 |
·山东省中深层地热能梯级开发模式分区研究 | 第51-53页 |
·鲁东隆起地热区 | 第51-52页 |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 | 第52页 |
·鲁西隆起地热区 | 第52页 |
·鲁西北坳陷地热区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