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生态服务的空间流动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19页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1-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5-17页
 四、本文特色和可能的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第19-33页
 第一节 经济开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第19-24页
  一、开放经济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第19-23页
  二、开放经济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第23-24页
 第二节 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一、生态服务的概念与内涵第24-26页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第26-27页
 第三节 生态服务流动问题的研究第27-33页
  一、国际间的生态服务流动第27-30页
  二、区域间的生态服务流动第30-33页
第三章 开放条件下生态服务空间转移的路径和特征第33-58页
 第一节 生态服务的内涵第33-35页
 第二节 开放条件对生态服务流动的影响第35-51页
  一、生态系统开放性对于生态服务空间流动的影响第35-40页
  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对于生态服务流动的影响第40-45页
  三、贸易中生态服务的空间转移的基本态势第45-51页
 第三节 生态服务空间转移的途径与特征第51-56页
  一、非市场型模式第52页
  二、市场型模式第52-55页
  三、生态服务市场型空间流动的特征第55-56页
 第四节 不同类别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第56-58页
第四章 开放条件下生态服务跨区域流动转移的测度框架第58-75页
 第一节 生态服务流动的测度基本思路第58-59页
 第二节 区域间产品贸易流的获得途径第59-65页
  一、基于实物统计的方法第59-60页
  二、基于贸易关系推测贸易产品流的方法第60-65页
 第三节 贸易产品隐含生态服务测度方法选择第65-72页
  一、生态足迹模型在生态服务流动中的运用第66-68页
  二、水足迹和虚拟水模型在生态服务流动中的运用第68-70页
  三、隐含能与隐含污染模型在生态服务流动中的运用第70页
  四、投入产出方法在生态服务测算中的运用第70-72页
 第四节 贸易产品隐含生态服务的测度方法框架第72-75页
  一、自然资源供给第72-73页
  二、隐含能源提供第73页
  三、污染物吸纳第73-75页
第五章 中国国际贸易中生态服务流动的测度分析第75-111页
 第一节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自然资源流动特征第75-82页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第75-78页
  二、贸易产品中的隐含生态服务第78-82页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污染物流动特征第82-99页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第82-86页
  二、隐含COD流动特征第86-92页
  三、隐含SO_2交换特征第92-98页
  四、贸易产品的污染物密度第98-99页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中的隐含能源流动特征第99-108页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第99-101页
  二、隐含能源的流动特征第101-106页
  三、贸易产品的能源密度第106-107页
  四、隐含碳的流动特征第107-108页
 第四节 中国隐含生态服务贸易不对等的原因探讨第108-111页
第六章 中国省际贸易中生态服务流动转移的测度研究第111-129页
 第一节 省区间的产品流动格局第111-114页
 第二节 省区间的生态足迹流动状况第114-1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15-116页
  二、数据来源第116页
  三、计算结果第116-120页
 第三节 省区间的隐含污染物排放流动格局第120-129页
  一、研究方法第120-122页
  二、数据来源第122页
  三、计算结果第122-129页
第七章 生态服务空间转移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第129-161页
 第一节 对于国家层面的影响第129-145页
  一、对中国生态服务供需平衡的影响第129-135页
  二、对污染排放和能减排目标完成的影响第135-141页
  三、生态服务空间转移的经济代价分析第141-145页
 第二节 对区域层面影响第145-155页
  一、生态服务流动对各省区区域承载力的影响第145-153页
  二、生态服务流动对各省区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实现的影响第153-155页
 第三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式下对中国实现生态服务有序流动的思考第155-161页
  一、国际贸易中维护中国生态利益的思考第155-159页
  二、区域贸易中促进生态服务有序流动的思考第159-161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61-165页
 一、研究结论第161-163页
 二、研究展望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73-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马铃薯疮痂病菌鉴定及品种资源抗性评价
下一篇:老挝北部九省与中国云南省农业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