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史地学与史地教育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张其昀史地教育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学界关于张其昀史地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18页 |
1.以史地学师承学谊为研究线索 | 第12-13页 |
2.以史地学术成果为研究线索 | 第13-15页 |
3.以史地学的施用与教育为研究线索 | 第15-1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征引文献说明 | 第18-21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征引文献说明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张其昀史地学方面的传承、交谊与争鸣 | 第21-36页 |
第一节 史地学的家学与师承 | 第21-27页 |
1.家学 | 第21-22页 |
2.陈康黼、洪允祥和蔡和铿 | 第22-23页 |
3.柳诒徵 | 第23-26页 |
4.竺可桢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史地学的知音 | 第27-31页 |
1.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 | 第28-30页 |
2.张荫麟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史地学施用上的争鸣 | 第31-36页 |
1.建都问题 | 第31-33页 |
2.边疆问题 | 第33-34页 |
3.国防问题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张其昀史地教育实践 | 第36-52页 |
第一节 中学教育实践 | 第36-39页 |
1.编写史地教材 | 第36-37页 |
2.关于中学地理教改的意见 | 第37-38页 |
3.实地考察与相关著述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浙江大学时期的实践 | 第39-46页 |
1.创建史地系 | 第40-41页 |
2.人才培养 | 第41-42页 |
3.帮办校务 | 第42-43页 |
4.“史地兼治”办学理念的争议 | 第43-45页 |
5.赴台始末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大学时期的史地教育实践 | 第46-52页 |
1.创办中国文化学院 | 第46-48页 |
2.史学系与地学系的发展 | 第48-49页 |
3.编撰史地学相关著作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关于张其昀史地学及其教育的总论 | 第52-69页 |
第一节 关于张其昀史地学的总论 | 第52-63页 |
1.融贯中西学术 | 第53-55页 |
2.发扬新史学精神 | 第55-59页 |
3.提倡新地学精神 | 第59-63页 |
第二节 关于张其昀史地教育的总论 | 第63-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