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驿道沿线村落演变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以延庆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题目来源 | 第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传统村落研究 | 第10-12页 |
·驿道沿线传统村落研究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驿道 | 第13页 |
·驿道沿线村落 | 第13-14页 |
·村落空间形态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北京地区驿道及沿线村落的历史沿革 | 第17-28页 |
·北京地区驿道及沿线村落的发展背景 | 第17-19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17-18页 |
·北京城市职能和历史地位演变 | 第18-19页 |
·北京地区驿道及沿线村落的历史沿革 | 第19-26页 |
·先秦至隋唐时期北京地区的陆路交通网络及沿线村落 | 第19-20页 |
·辽金元三朝时期北京地区的陆路交通网络及沿线村落 | 第20-24页 |
·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陆路交通网络及沿线村落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延庆地区驿道沿线村落的分布与成因 | 第28-46页 |
·延庆地区典型驿道沿线村落 | 第30-35页 |
·居庸关大道沿线 | 第30-32页 |
·缙山线(辇路)沿线 | 第32-35页 |
·四海冶路沿线 | 第35页 |
·驿道沿线村落的分布规律 | 第35-39页 |
·分布的基本规律——按照驿站站距设置均匀分布 | 第37-38页 |
·特殊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驿道沿线村落的成因分析 | 第39-45页 |
·影响驿道沿线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驿道经济 | 第40-41页 |
·村落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扶持 | 第41-44页 |
·村落发展阶段的普遍性限制条件——自然环境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延庆地区驿道沿线村落的演变 | 第46-62页 |
·驿道沿线村落的演变过程分析 | 第46-55页 |
·驿道沿线村落的发展阶段 | 第47-49页 |
·案例分析——以榆林堡为例 | 第49-55页 |
·驿道沿线村落的发展现状 | 第55-58页 |
·利用交通继续发展 | 第56-58页 |
·偏离现代交通或重要交通节点而发展减缓 | 第58页 |
·水利建设带来的灭顶之灾 | 第58页 |
·驿道沿线村落的现状总结与评述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延庆地区驿道沿线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62-90页 |
·村落总体布局 | 第62-75页 |
·空间组织模式 | 第63-67页 |
·平面形态特征 | 第67-72页 |
·路网组织结构 | 第72-75页 |
·街巷空间 | 第75-82页 |
·街巷的功能——交通、商贸、生活、辅助 | 第75页 |
·街巷空间比例尺度 | 第75-78页 |
·重要节点 | 第78-82页 |
·院落空间 | 第82-89页 |
·院落群体组合方式 | 第82页 |
·院落单体空间构成 | 第82-85页 |
·重要建筑 | 第85-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 第9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