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7页 |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9-24页 |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9-20页 |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特性及危害 | 第20-21页 |
·铅污染概况 | 第21-23页 |
·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 | 第23-24页 |
·白腐真菌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白腐真菌的概况 | 第24-25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分类地位 | 第25-26页 |
·白腐真菌的研究历史 | 第26-27页 |
·白腐真菌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27-30页 |
·白腐真菌吸附重金属机理的研究 | 第30-31页 |
·白腐真菌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重金属对白腐真菌的生理影响的研究 | 第31-32页 |
·白腐真菌对重金属防御机制的研究 | 第32-34页 |
·本研究的构想 | 第34-3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铅机理的研究 | 第37-60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43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菌种来源及培养 | 第39-40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吸附铅的实验 | 第40-4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8页 |
·菌体的生长 | 第43-45页 |
·环境中pH对铅的吸附的影响 | 第45-46页 |
·Pb~(2+)初始浓度对铅的吸附的影响 | 第46-47页 |
·吸附时间对铅的吸附的影响 | 第47-48页 |
·吸附模型 | 第48-51页 |
·菌体的预处理对铅吸附的影响 | 第51-53页 |
·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分析(EDXA) | 第53-54页 |
·菌体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去除废水中Pb~(2+)的过程中胞外低分子有机酸的响应特征及作用研究 | 第60-76页 |
·前言 | 第60-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4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菌体培养 | 第61-62页 |
·有机酸的测定 | 第62-63页 |
·铅浓度的测定 | 第63-64页 |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 第64页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64页 |
·pH值的测定 | 第6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铅浓度的变化 | 第64-66页 |
·培养液中有机酸浓度的变化 | 第66-70页 |
·胞外聚合物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第70-73页 |
·pH变化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去除废水中Pb~(2+)的过程中胞外硫醇化合物的响应特征及作用的研究 | 第76-88页 |
·前言 | 第76-7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7-80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7页 |
·实验试剂 | 第77页 |
·菌体培养 | 第77页 |
·硫醇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77-80页 |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 第8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7页 |
·培养液中硫醇化合物总量的变化 | 第80-82页 |
·培养液中蛋白类硫醇化合物的含量的变化 | 第82页 |
·培养液中非蛋白类硫醇化合物的含量的变化 | 第82-83页 |
·胞外聚合物中硫醇类化合物总量的变化 | 第83-85页 |
·胞外聚合物中蛋白类硫醇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85-86页 |
·胞外聚合物中非蛋白类硫醇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去除废水中Pb~(2+)的过程中胞外聚合物的响应特征及作用的研究 | 第88-105页 |
·前言 | 第88-8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9-94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9页 |
·实验试剂 | 第89页 |
·菌体培养 | 第89页 |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 第89页 |
·糖类含量的测定 | 第89-92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92-94页 |
·铅含量的测定 | 第94页 |
·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94页 |
·硫醇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94页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94页 |
·菌体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9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104页 |
·糖类含量的变化 | 第94-97页 |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97-100页 |
·胞外聚合物中铅含量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胞外聚合物中铅含量占菌体吸附去除铅量比例变化 | 第101-102页 |
·胞外聚合物量的变化对其中草酸和硫醇化合物的含量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去除废水中Pb~(2+)的过程中铅稳定化特性的研究 | 第105-122页 |
·前言 | 第10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7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05-106页 |
·实验试剂 | 第106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06页 |
·菌体培养与铅的吸附实验 | 第106-107页 |
·铅的解吸实验 | 第107页 |
·菌体的环境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 第107页 |
·菌体的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第10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1页 |
·预处理菌体吸附铅稳定性研究 | 第107-109页 |
·不同p H条件下菌体吸附的铅的稳定性研究 | 第109-110页 |
·活菌体吸附的铅的稳定性研究 | 第110-111页 |
·生长中的菌体吸附铅的稳定性研究 | 第111-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9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9-142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专利情况 | 第142-145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