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12-1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 ·实验仪器 | 第12页 |
| ·主要手术器械和检测仪器 | 第12-13页 |
| ·实验试剂 | 第1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 ·动物分组 | 第13-14页 |
| ·动物造模 | 第14页 |
| ·穴位定位 | 第14页 |
| ·施治方法 | 第14页 |
| ·标本取材及处理方法 | 第14页 |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 ·组织肉眼溃疡评分 | 第15页 |
| ·组织IL-1β的检测 | 第15页 |
| ·组织α7nAchR mRNA和NF-κB mRNA的检测 | 第15-16页 |
| 4 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 1. 十二指肠溃疡组织肉眼图片及评分结果 | 第17-18页 |
| 2. 十二指肠IL-1β含量 | 第18-20页 |
| 3. 十二指肠α7nAchR mRNA、NF-κB mRNA的表达 | 第20-2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2-32页 |
| 1 中医对下合穴的认识与运用 | 第22页 |
| 2 十二指肠溃疡(DU)的认识现状 | 第22-26页 |
|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DU)的认识 | 第22-25页 |
| ·现代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DU)的认识 | 第25-26页 |
| 3 胆碱能抗炎信号通路 | 第26-27页 |
| 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 5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8页 |
| 6 电针下巨虚等穴对DU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28-32页 |
| ·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 第28-29页 |
| ·对组织IL-1β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对组织中α7nAchR mRNA、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下合穴之间干预效应的交集 | 第31-32页 |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文献综述 | 第39-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