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英汉縮略词对照表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0-1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0-11页 |
| ·实验器材 | 第10-11页 |
| ·仪器 | 第10页 |
| ·试剂 | 第10-11页 |
| 2 实验动物来源、动物造模的方法及分组 | 第11-15页 |
| ·动物来源 | 第11页 |
| ·动物分组 | 第11页 |
| ·造模方法 | 第11-12页 |
| ·线栓法线栓的制备 | 第11-12页 |
| ·动物造模方法 | 第12页 |
| ·模型成功标准 | 第12-14页 |
| ·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成功标准 | 第12-13页 |
| ·脑卒中后肌痉挛模型成功标准 | 第13-14页 |
| ·按法操作 | 第14-15页 |
| ·大鼠的脊髓GABA GLY的取材与检测 | 第15页 |
| 3 检测指标 | 第15页 |
| ·肌张力评分 | 第15页 |
| ·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中Gly含量 | 第1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发检测血浆GABA含量 | 第15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 5 实验流程图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7-21页 |
| 1 各组大鼠造模以及治疗期间模型入组及死亡情况 | 第17-18页 |
| 2 实验干预后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定 | 第18-19页 |
| 3 脊髓灰质前角组织GLY、GABA的含量检测 | 第19-21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1-32页 |
| 1 中医对肢体痉挛的认识 | 第21页 |
| 2 目前医学研究对脑卒中后痉挛的探讨 | 第21-23页 |
| ·基础认识 | 第21-22页 |
| ·利弊认识 | 第22页 |
| ·生物力学性能的认识 | 第22-23页 |
| 3 实验设计理论探讨 | 第23-27页 |
| ·正常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 | 第23-24页 |
| ·肌张力增高(痉挛)是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 | 第24-25页 |
| ·“反牵张反射”效应抑制α运动神经元是缓解痉挛的重要途径 | 第25-27页 |
| 4 甘氨酸递质在脑卒中后肌痉挛中的作用机制 | 第27-28页 |
| ·甘氨酸的释放与调控 | 第27页 |
| ·甘氨酸神经递质作用模式 | 第27-28页 |
| ·脊髓中的甘氨酸能信号传递 | 第28页 |
| 5 γ-氨基丁酸递质在脑卒中后肌痉挛中的作用机制 | 第28-29页 |
| ·GABA的抑制性氨基酸作用 | 第28页 |
| ·GABA受体的参与作用 | 第28-29页 |
| ·临床应用 | 第29页 |
| 6 自制按法操作仪与按法量化的探讨 | 第29-30页 |
| ·按法操作仪概述 | 第29页 |
| ·按法量化对科研实验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附:综述 | 第3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附:SD大鼠分组随机数字表 | 第48-49页 |
| 附:实验相关图片 | 第49-50页 |
|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