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品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课题解析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 | 第9页 |
| ·惠山泥人当代的发展窘境与机遇 | 第9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的发展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传统手工艺与惠山泥人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及思路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2章 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与展示分析 | 第18-41页 |
| ·传统手工艺概述 | 第18-29页 |
| ·传统手工艺简介 | 第18-21页 |
|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4页 |
|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价值 | 第24-29页 |
| ·传统手工艺品的困境分析 | 第29-35页 |
| ·传统手工艺品遭遇发展瓶颈 | 第29页 |
| ·惠山泥人的发展危机 | 第29-30页 |
| ·影响惠山泥人的传承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 ·惠山泥人突破点 | 第33-35页 |
| ·惠山泥人现有展示方式分析 | 第35-37页 |
| ·以体验和互动为核心的展示设计 | 第37-40页 |
| ·传统展示与互动展示 | 第37-38页 |
| ·体验在展示设计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 ·体验的特性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及其价值 | 第41-57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概述 | 第41-43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简介 | 第41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的特点 | 第41-42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的时代精神 | 第42-43页 |
| ·虚拟现实展示 | 第43-47页 |
|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 第43页 |
| ·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 第43-47页 |
| ·增强现实展示 | 第47-53页 |
| ·增强现实技术简介 | 第47-49页 |
| ·增强现实展示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 第49-53页 |
| ·交互式虚拟展示在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价值体现 | 第53-56页 |
| ·创新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模式 | 第53-55页 |
| ·提升传统手工艺关注度 | 第55页 |
| ·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传统手工艺品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原则与策略 | 第57-79页 |
| ·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的设计原则 | 第57-59页 |
| ·注重文化与技艺的展示 | 第57-58页 |
| ·体验为上,调动参观者兴趣 | 第58-59页 |
| ·后续的系统维护以及培养参观者的持续关注度 | 第59页 |
| ·不同用户及展示内容有针对性方案 | 第59页 |
| ·用户研究及设计策略 | 第59-74页 |
| ·理解用户:定性研究 | 第59-60页 |
| ·用户界定 | 第60页 |
| ·用户观察和用户访谈 | 第60-65页 |
| ·面向少儿用户人群的设计策略 | 第65-68页 |
| ·面向青年用户人群的设计策略 | 第68-71页 |
| ·面向中老年年用户人群的设计策略 | 第71-74页 |
| ·展示内容及设计策略 | 第74-78页 |
| ·基于外观的展示设计策略——动态虚拟展示 | 第74-76页 |
| ·基于文化的展示设计策略——光阴的故事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惠山泥人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实践 | 第79-99页 |
| ·惠山泥人传承价值 | 第79-83页 |
| ·惠山泥人的意蕴 | 第79-82页 |
| ·惠山泥人的价值 | 第82-83页 |
| ·青年用户虚拟展示系统设计 | 第83-98页 |
| ·用户角色模型 | 第83页 |
| ·惠山泥人交互式虚拟展示系统设计 | 第83-85页 |
| ·“寻找阿福”APP应用 | 第85-89页 |
| ·虚拟眼镜初体验 | 第89-91页 |
| ·惠山泥人虚拟体验游网站 | 第91-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05-106页 |
| 附录B:图片与表格来源 | 第106-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