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4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3-34页 |
·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 第23-26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研究 | 第26-28页 |
·信用评价方法研究 | 第28-3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35-38页 |
·主要工作 | 第35-36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6-38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38-41页 |
第2章 农户信用评价理论 | 第41-55页 |
·基本概念 | 第41-47页 |
·信用 | 第41-42页 |
·农户 | 第42-43页 |
·农户信用 | 第43-44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44-47页 |
·信用评价理论 | 第47-53页 |
·古典信用评价 | 第47-48页 |
·信用评分方法 | 第48-49页 |
·农户信用评价的经济学分析 | 第49-53页 |
·农户信用评价框架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 第55-81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 第56-58页 |
·新形势下中国农户信用的新特点 | 第58-60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60-66页 |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介绍 | 第62-63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说明 | 第63-66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66-71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的缺失值处理 | 第71-72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过滤及净化 | 第72-80页 |
·基于最大信息系数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过滤 | 第72-77页 |
·基于最大相关分析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净化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第81-106页 |
·支持向量机原理 | 第81-87页 |
·数据线性可分的情况 | 第82-84页 |
·数据近似线性可分的情况 | 第84-85页 |
·数据非线性可分的情况 | 第85-87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原理的变量选择 | 第87-90页 |
·模型集群分析原理 | 第88页 |
·间隔影响分析法原理 | 第88-90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变量选择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第90-97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的判定 | 第97-98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98-105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农户信贷特点的对应关系 | 第98-100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 5C信用评价准则的对应关系 | 第100-102页 |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正规金融机构指标体系的对比 | 第102-104页 |
·最终建立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5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农户信用评价模型构建 | 第106-133页 |
·基于支持向量分类模型的农户信贷违约判别模型 | 第106-116页 |
·代价敏感的支持向量分类模型原理 | 第106-108页 |
·惩罚系数选择 | 第108-111页 |
·农户信贷违约判别的实证研究 | 第111-116页 |
·基于代价敏感支持向量分类模型的农户信贷违约概率计算模型 | 第116-122页 |
·支持向量机的概率输出 | 第117-119页 |
·代价敏感支持向量分类模型的概率输出 | 第119页 |
·农户信贷非违约概率计算的实证分析 | 第119-122页 |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农户信贷违约损失率测算 | 第122-129页 |
·违约损失率 | 第122-123页 |
·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123-126页 |
·基于ε-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农户信贷违约损失率预测 | 第126-129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6章 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的相关建议 | 第133-136页 |
·根据农户信用特点完善指标选择 | 第133页 |
·结合区域特点分地区构建指标体系 | 第133-134页 |
·三维一体客观评价农户信用水平 | 第134页 |
·健全农户信用信息共享传递机制 | 第134-135页 |
·打造农村信用文化环境及奖惩制度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40页 |
1、结论 | 第136-138页 |
2、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