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区吴50井、资源6井、吴45井区油藏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工区地质背景 | 第12页 |
·工区构造特征 | 第12-13页 |
·工区沉积演化特征 | 第13-14页 |
·地层划分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 第16-21页 |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分析 | 第16-18页 |
·沉积体系的划分 | 第16-17页 |
·白河区长 4+5、长8油层组沉积体系分析 | 第17-18页 |
·白河区长 4+5、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 第18页 |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规律 | 第18-19页 |
·长 8~1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特点 | 第18-19页 |
·长 4+5~2期沉积微相分布特点 | 第19页 |
·长 4+5~1期沉积微相分布特点 | 第19页 |
·白河区砂体分布规律 | 第19-20页 |
·长 8~1砂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19页 |
·长 4+5~2砂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19-20页 |
·长 4+5~1砂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 | 第21-30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1-22页 |
·成岩作用及影响 | 第22-23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22页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2-23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3页 |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 第23-26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3-24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4-26页 |
·油藏类型以及驱动类型 | 第26-28页 |
·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油藏有利区分布 | 第27页 |
·油藏驱动类型 | 第27-28页 |
·流体性质 | 第28-29页 |
·原油性质 | 第28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五章 储层参数确定及储量计算 | 第30-37页 |
·储量参数确定 | 第30-34页 |
·储量计算单元 | 第30页 |
·含油面积 | 第30页 |
·油层有效厚度 | 第30-34页 |
·储量计算 | 第34-35页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34页 |
·地质储量 | 第34-35页 |
·可采储量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六章 油藏方案设计 | 第37-57页 |
·方案设计原则 | 第37页 |
·开发层系 | 第37-38页 |
·开发方式 | 第38-42页 |
·方案设计 | 第38页 |
·注水开发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自然能量开采特征 | 第39-40页 |
·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 第40-42页 |
·注采井网系统 | 第42-46页 |
·井网部署原则 | 第42页 |
·临区井网形式论证 | 第42-46页 |
·研究区井网形式 | 第46页 |
·注采井网优化 | 第46-49页 |
·合理井网密度讨论 | 第46-47页 |
·研究区井网密度设计 | 第47-48页 |
·合理排距、井距的选择 | 第48-49页 |
·单井产能计算 | 第49-51页 |
·压力系统 | 第51-52页 |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 第51页 |
·地层破裂压力 | 第51-52页 |
·油井的合理井底流压 | 第52页 |
·合理生产压差 | 第52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2-54页 |
·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 第54-55页 |
·注水时机研究 | 第54页 |
·开发指标预测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