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川口油田刘渠区长 4+5 层储层及油藏特征研究 | 第12-29页 |
·目的层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2-15页 |
·标志层 | 第13页 |
·细脖子特征 | 第13页 |
·厚度特征 | 第13页 |
·沉积旋回及层序特征 | 第13-15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5-17页 |
·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 | 第15-16页 |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 第16-17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7-21页 |
·矿物成分特征 | 第17页 |
·岩石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孔喉结构特征 | 第18-19页 |
·渗透方向上非均质性 | 第19-21页 |
·油藏驱动类型、压力及流体特征 | 第21页 |
·储层两相渗流特征 | 第21-22页 |
·天然裂缝特征 | 第22-23页 |
·川42井区地质模型 | 第23-28页 |
·构造模型 | 第23-24页 |
·沉积相模型 | 第24-25页 |
·储层参数模型 | 第25-26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26-27页 |
·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刘渠区块油田开发综合评价 | 第29-69页 |
·三类井区(块)的开采曲线分析 | 第31-35页 |
·刘渠全区块开采曲线分析 | 第31-33页 |
·注水区(川42井区)开采曲线分析 | 第33-34页 |
·未注水区(川33井区)开采曲线分析 | 第34-35页 |
·全区与注水区开发动态指标特征对比 | 第35-39页 |
·产油(液)量对比 | 第35-36页 |
·注水量对比 | 第36页 |
·累计注入/采出比与平均综合含水率对比 | 第36页 |
·年采油速度对比 | 第36-37页 |
·采出程度对比 | 第37-38页 |
·静压、流压对比 | 第38-39页 |
·井间水淹情况 | 第39页 |
·开发动态特征 | 第39-49页 |
·注水区与非注水区开发动态特征对比 | 第39-42页 |
·丛147典型井区注采动态特征 | 第42-44页 |
·未水淹井组及单井注采动态解剖 | 第44-46页 |
·已水淹井组及单井注采动态解剖研究 | 第46-49页 |
·注水区注水压力平面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川42井区压力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数值模拟 | 第50-54页 |
·川42井区水驱控制程度评价 | 第54-58页 |
·高含水区温和注水与现有注水强度开发对比评价 | 第58-59页 |
·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9-66页 |
·井间示踪资料研究水驱前沿运动规律 | 第59-61页 |
·双重介质理论的油水运动规律 | 第61-62页 |
·不同人工裂缝半长/井距比下水驱油前沿的运动规律 | 第62-63页 |
·川42井区数值模拟油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3-66页 |
·应用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川42井区采收率 | 第66-67页 |
·纳扎络夫水驱曲线法 | 第66页 |
·张金庆水驱曲线法 | 第66页 |
·川42井区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刘渠区块的稳产技术对策 | 第69-84页 |
·在现有井网条件下的调整对策 | 第69-72页 |
·对长期注水见效不明显的油井重复压裂 | 第69-70页 |
·微裂缝不发育位置处水淹井的深部堵水压裂 | 第70-71页 |
·初产高、微裂缝发育区水淹井深部堵水 | 第71页 |
·水淹区注水井深度调剖 | 第71-72页 |
·减小注水压力、降低日注水量 | 第72页 |
·完善目前的注采井网 | 第72页 |
·同一小层的油层全层段射孔 | 第72页 |
·减小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水锁伤害 | 第72页 |
·面积注采井网优选及开发方案设计 | 第72-82页 |
·改变目前的“反九点”注采井网为“组合反七点” | 第72-75页 |
·井距设计 | 第75-77页 |
·开发层系调整设计 | 第77-78页 |
·开发方式设计 | 第78-79页 |
·注采比设计 | 第79-81页 |
·设计开发方案的效果模拟预测 | 第81-82页 |
·现有注采井网微调 | 第82-83页 |
·水淹井转注,以毒攻毒 | 第82页 |
·注水井转采试验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认识与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