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6-14页 |
第一节、缘起 | 第6-7页 |
第二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10页 |
第三节、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第四节、写作框架 | 第12页 |
第五节、基本命题 | 第12-14页 |
第二章、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第一节、国内公民身份认定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二节、国外公民身份认定研究 | 第15-17页 |
第三章、万能章现象与公民身份认定 | 第17-25页 |
第一节、“万能章”现象 | 第17-21页 |
第二节、居委会身份认定功能的历史追溯 | 第21-25页 |
1. 居委会的产生 | 第21页 |
2. 居委会从自治走向行政 | 第21-22页 |
3. “基层政权”的形成与身份认定的开始 | 第22-25页 |
第四章、解读“万能章”:社会管控背后的制度安排 | 第25-34页 |
第一节、居委会功能作用变迁 | 第25-28页 |
1.时代背景:街道与单位的在社区管理的逐步退 | 第25-26页 |
2. 政府将社会管理的留“权”让“责” | 第26-28页 |
第二节、万能章的效力与合理性 | 第28-31页 |
1. 单位制时代公章证明的合理性 | 第28-29页 |
2. 新时代的不合理性——碎片化收集与一次性提供 | 第29-31页 |
第三节、结论 | 第31-34页 |
1. 单位制时代公民身份信息认定 | 第31-32页 |
2. “万能章”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急需建立公民信息系统 | 第32-34页 |
第五章、中国公民信息身份认定的三组关系 | 第34-45页 |
第一节、不同公共服务体系下的个体身份认定 | 第34-37页 |
1. 普惠型公共服务体系下公民身份认定 | 第34-35页 |
2. 准入型公共服务体系下的公民身份认定 | 第35-36页 |
3. 准入型与普惠型的相对关系 | 第36-37页 |
第二节、普惠与准入:社会公共服务机制的转化 | 第37-39页 |
1. 社区改革的转变 | 第38-39页 |
第三节、个体认定与组织认定:社会治理的困难与挑战 | 第39-42页 |
1. 经济社会形态变化之后的不适 | 第40-41页 |
2. 公民身份从组织认定向个人认定的过渡阶段 | 第41-42页 |
第四节、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 | 第42-45页 |
1. 公民身份认定的作用、功能和社会管理的意义 | 第42-43页 |
2. 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内在逻辑 | 第43-44页 |
3. 高速流动社会下,个体身份认定对国家治理带来的结果 | 第44-45页 |
第六章、讨论与结语 | 第45-50页 |
第一节、现代国家的责任与基层社会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第二节、民间自治组织承接政府职能 | 第46-47页 |
第三节、公民身份认定制度的设想 | 第47-48页 |
1. 公民身份认定体系的组成 | 第47-48页 |
2. 公民身份认定体系的功能 | 第48页 |
第四节、对未来的影响和实际意义 | 第48-50页 |
附录、居委万能章调研汇总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