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二、 当前的相关研究情况及文献综述 | 第7-15页 |
(一) 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二) 有关系统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 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与评估的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 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三、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论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及未来需改进之处 | 第16-18页 |
(一)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二) 论文可待改进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理论 | 第18-24页 |
一、 宏观审慎监管 | 第18-19页 |
二、 系统性风险 | 第19-20页 |
三、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 第20-24页 |
(一)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界定 | 第20-21页 |
(二)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三)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 第24-34页 |
一、 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 第24-31页 |
(一) 明确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及评估标准 | 第24-26页 |
(二) 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要求 | 第26-28页 |
(三) 形成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有效恢复和处置框架 | 第28-29页 |
(四) 建立全球协调的监管合作机制 | 第29页 |
(五) 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进程 | 第29-31页 |
二、 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 第31-34页 |
(一) 开发国别识别和评估体系 | 第32页 |
(二) 完善监管机构设置和体系搭建 | 第32-33页 |
(三) 附加更高的损失吸收能力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各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进展 | 第34-43页 |
一、 美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进展 | 第34-37页 |
(一) 提高资本金要求和流动性要求 | 第34页 |
(二) 降低业务综合性 | 第34-35页 |
(三) 完善清算救助安排 | 第35-36页 |
(四)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第36-37页 |
二、 欧盟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进展 | 第37-39页 |
(一) 成立特别监管机构,加强宏观层面监管 | 第37-38页 |
(二) 搭建分层的银行业危机预警机制 | 第38页 |
(三) 明确问题银行的处置机制 | 第38-39页 |
(四) 强化监管的横向协调能力 | 第39页 |
三、 英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进展 | 第39-43页 |
(一)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加强信息共享 | 第39-41页 |
(二) 补充金融监管范围,增加金融体系活力 | 第41页 |
(三) 完善监管手段,强化资本金要求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研究 | 第43-55页 |
一、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现状 | 第43-45页 |
(一) 监管政策逐步出台 | 第43页 |
(二) 监管机构设置日趋合理 | 第43-44页 |
(三) 建立初步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二、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与评估 | 第45-55页 |
(一) 基于指标法的评估体系 | 第45-49页 |
(二) 基于 GARCH 和 CoVaR 的银行风险贡献度评估 | 第49-55页 |
第六章 加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建议 | 第55-60页 |
一、 平衡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发展 | 第55-56页 |
二、 建立科学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标准 | 第56页 |
三、 明确各部门对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角色 | 第56-57页 |
四、 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 | 第57-58页 |
五、 提高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