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企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6页 |
·抗生素污染现状 | 第11-15页 |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目前抗生素菌渣的处理现状 | 第16-17页 |
·裂解原理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抗生素菌渣热解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抗生素菌渣热解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链霉素与庆大霉素的理化性质与制备过程 | 第21-24页 |
·链霉素、庆大霉素的理化性质 | 第21页 |
·链霉素、庆大霉素的发酵过程 | 第21-24页 |
·抗生素发酵培养基组成及菌渣的形成过程 | 第24-25页 |
·链霉素发酵培养基 | 第24页 |
·庆大霉素发酵培养基 | 第24页 |
·抗生素菌渣的形成过程 | 第24-25页 |
·抗生素菌渣热解反应的机理 | 第25-26页 |
·热解反应的基本过程 | 第25页 |
·热解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能量传递分析 | 第25-26页 |
·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抗生素菌渣热解实验 | 第27-47页 |
·实验装置和仪器 | 第27-36页 |
·实验装置 | 第27-29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9-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材料表示基准 | 第36-37页 |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7-39页 |
·实验条件 | 第39-40页 |
·焦油取样方法 | 第40-44页 |
·冷态捕集法 | 第40-41页 |
·固相吸附法 | 第41页 |
·工程常用方法 | 第41-44页 |
·热解产物检测 | 第44-45页 |
·实验内容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47-64页 |
·热解产物概况 | 第47-50页 |
·停止加热后热解反应的状况 | 第47页 |
·热解产出液体的特性 | 第47-48页 |
·热解后残余固体的状况 | 第48-50页 |
·抗生素菌渣热解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61页 |
·热解气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 | 第50-53页 |
·热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 | 第53-55页 |
·热解气组分随温度的变化 | 第55-57页 |
·温度对焦油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热解气体热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58-59页 |
·热解气体热值、密度、分子量随温度的变化 | 第59-61页 |
·两种原料及其热解固相产物的燃烧特性 | 第61-62页 |
·抗生素菌渣与白云石共热解的性能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反应动力学模型及模拟研究 | 第64-69页 |
·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的概念 | 第64-65页 |
·动力学方程的一般形式 | 第65-66页 |
·抗生素菌渣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抗生素菌渣热解动力学模型求解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