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 | 第10-12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及包气带水分提取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包气带水同位素迁移与分馏效应 | 第13-15页 |
·降雨入渗与包气带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研究 | 第15-17页 |
·包气带水分蒸发与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3-3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3-26页 |
·气候与气象 | 第26-27页 |
·水文状况 | 第27页 |
·区域地质 | 第27-29页 |
·地质构造 | 第27-29页 |
·地层岩性 | 第29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6页 |
·包气带特征 | 第29-31页 |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 第31-33页 |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33-34页 |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3 包气带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吸附作用 | 第38-53页 |
·实验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8页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8-39页 |
·等温吸附分馏实验 | 第39-41页 |
·误差分析 | 第41页 |
·包气带介质氢氧同位素吸附特征 | 第41-49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41-45页 |
·等温吸附特征 | 第45-49页 |
·吸附作用引起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 | 第49-51页 |
·吸附作用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平衡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4 入渗条件下包气带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 | 第53-74页 |
·实验条件 | 第53-59页 |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53-56页 |
·水力学条件 | 第56-59页 |
·入渗条件下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 | 第59-64页 |
·δD和δ~(18)O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 | 第59-63页 |
·分馏系数和富集系数 | 第63页 |
·D/~(18)O特征 | 第63-64页 |
·岩性对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 第64页 |
·入渗条件下重力排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64-72页 |
·排水中D和~(18)O特征 | 第64-68页 |
·排水中D/~(18)O比值特征 | 第68-71页 |
·分馏系数和富集系数 | 第71-72页 |
·入渗条件下包气带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分馏过程和动力 | 第72-73页 |
·入渗分馏的过程和动力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5 降雨—蒸发条件下包气带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机制 | 第74-89页 |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剖面布置 | 第74-75页 |
·样品采集 | 第75页 |
·样品测试 | 第75页 |
·大气降水和土壤剖面D/~(18)O特征 | 第75-78页 |
·降雨入渗条件下包气带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78-81页 |
·降雨—蒸发条件下包气带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机制 | 第81-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6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包气带土面蒸发速率估算 | 第89-105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估算土壤蒸发速率模型 | 第89-95页 |
·通量方程 | 第89-91页 |
·平衡溶液的同位素通量方程 | 第91-93页 |
·液态水和气态水同时存在时的同位素变化特征 | 第93-94页 |
·模型计算 | 第94页 |
·蒸发量计算 | 第94-95页 |
·土面蒸发速率的估算 | 第95-102页 |
·剖面δD值估算土壤蒸发速率 | 第95-96页 |
·通量法计算土壤潜在蒸发量 | 第96-102页 |
·水分均衡法估算土壤蒸发速率 | 第102页 |
·三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创新点 | 第106页 |
·建议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附录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