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关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症状、辨证分型等的描述性分析 | 第10-23页 |
1 调查目的 | 第10页 |
2 调查对象 | 第10页 |
3 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4 调查方法 | 第12页 |
5 调查内容 | 第12-13页 |
·病程 | 第12页 |
·皮损部位 | 第12页 |
·皮损类型 | 第12页 |
·生活习惯 | 第12-13页 |
·性情与精神压力 | 第13页 |
·症状情况 | 第13页 |
·辨证分型 | 第13页 |
·皮损分期及其与证型的关系 | 第13页 |
6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7 调查结果 | 第14-21页 |
·一般资料 | 第14-15页 |
·皮损类型 | 第15页 |
·皮损部位 | 第15-16页 |
·症状情况 | 第16-18页 |
·辨证分型 | 第18页 |
·皮损分期及其与证型的关系 | 第18-19页 |
·生活习惯 | 第19-21页 |
·性情与精神压力 | 第21页 |
8 讨论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蠲疕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23-5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 第23-24页 |
·病例来源 | 第23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3-24页 |
·抽样方法 | 第24页 |
3 盲法设计及分组方法 | 第24-25页 |
·盲法设计 | 第24-25页 |
·分组方法 | 第25页 |
4 治疗方法 | 第25-26页 |
·治疗药物 | 第25页 |
·煎药方式、剂量、给药途径及疗程 | 第25-26页 |
5 疗效观察方法 | 第26-30页 |
·疗效评定时点 | 第26页 |
·症状分级量化方法 | 第26页 |
·症状分级量化 | 第26-28页 |
·疗效判定 | 第28-30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30页 |
·复发情况 | 第30页 |
6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7 样本量估计 | 第30页 |
8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 第30-31页 |
9 研究结果 | 第31-40页 |
·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 | 第31-34页 |
·治疗后的临床资料 | 第34-40页 |
10 讨论 | 第40-49页 |
·蠲疕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选题依据 | 第40页 |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主要认识 | 第40-42页 |
·当代中医学界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的认识 | 第42-43页 |
·导师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的学术理念 | 第43-44页 |
·组方配伍分析 | 第44-46页 |
·组方作用机理推测 | 第46页 |
·对照药物及外用药物介绍 | 第46-47页 |
·疗效分析 | 第47-4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 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文献梳理 | 第52-67页 |
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52-56页 |
·追本朔源论银屑病病名 | 第52-53页 |
·审症求因述银屑病病因病机 | 第53-55页 |
·辨证论治询银屑病得治之法 | 第55-56页 |
2 承前启后看当代中医学界对银屑病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 第56-61页 |
·现代中医名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第56-60页 |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研究概况 | 第60-61页 |
3.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第61-66页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61-63页 |
·治疗 | 第63-66页 |
4. 结语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