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5页 |
·前言 | 第16页 |
·纤维素及纤维素酶概述 | 第16-18页 |
·纤维素 | 第16-17页 |
·纤维素酶 | 第17-18页 |
·纤维素酶的产生生物 | 第18页 |
·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 | 第18-21页 |
·固态发酵 | 第18-19页 |
·液态发酵 | 第19-20页 |
·固定化细胞发酵 | 第20-21页 |
·纤维酶发酵条件研究 | 第21-22页 |
·碳氮源的选择 | 第21页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21-22页 |
·培养条件的影响 | 第22页 |
·产纤维素酶动力学模型概述 | 第22-24页 |
·响应面模型 | 第22-23页 |
·非构造式动力学模型 | 第23页 |
·构造式动力学模型 | 第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23-24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匍枝根霉发酵产纤维素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25-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试剂 | 第25-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菌种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发酵优化实验 | 第28-29页 |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0页 |
·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30页 |
·总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30-31页 |
·不同碳源及颗粒度对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单一氮源对纤维素酶产生的影响 | 第32页 |
·复合氮源对纤维素酶产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乳糖对产酶的影响 | 第33页 |
·生物素对产酶的影响 | 第33-34页 |
·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培养基组分 | 第34-35页 |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37页 |
·优化后匍枝根霉发酵情况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3 L发酵罐发酵工艺研究 | 第3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剂 | 第39-40页 |
·仪器 | 第40页 |
·菌种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发酵罐发酵实验 | 第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不控制pH的发酵实验 | 第41-43页 |
·控制pH的发酵实验 | 第43-44页 |
·增加通风量的发酵实验 | 第44-46页 |
·控制溶氧量的发酵实验 | 第46-48页 |
·较优结果下匍枝根霉发酵情况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匍枝根霉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50-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试剂 | 第50-51页 |
·仪器 | 第51页 |
·菌种 | 第51-52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发酵罐试验方法 | 第52页 |
·相关数据测定方法 | 第52页 |
·匍枝根霉非构造式动力学模型 | 第52-54页 |
·匍枝根霉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52页 |
·滤纸酶,微晶纤维素酶,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合成动力学模型 | 第52-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发酵罐发酵结果 | 第54-55页 |
·匍枝根霉动力学模型和曲线拟合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