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主要縮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2页 |
| 1 前言 | 第12-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40页 |
| ·运动饮料概述及使用的理论依据 | 第15-33页 |
| ·运动饮料概述——定义及鉴别 | 第15-16页 |
| ·运动饮料使用的理论依据 | 第16-33页 |
| ·运动饮料配方对耐力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室评价 | 第33-39页 |
| ·效能评价试验考虑因素 | 第33-36页 |
| ·当前运动饮料配方对持续耐力运动效能评价相关研究 | 第36-39页 |
| ·当前面临问题及选题依据 | 第39-40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40-49页 |
| ·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的配制 | 第40页 |
| ·原料来源 | 第40页 |
| ·饮料配制 | 第40页 |
| ·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渗透压测定 | 第40-42页 |
| ·测试饮料配制 | 第40-41页 |
| ·试验仪器、器材和试剂 | 第41-42页 |
| ·测量方法 | 第42页 |
| ·运动测试 | 第42-45页 |
| ·受试对象 | 第42页 |
| ·身体指标测定 | 第42页 |
| ·实验环境 | 第42-43页 |
| ·最大摄氧量(VO_(2max))的测定 | 第43页 |
| ·标准餐的供给 | 第43-44页 |
| ·正式运动测试 | 第44-45页 |
| ·实验指标 | 第45-47页 |
| ·血液样品制备 | 第45页 |
| ·血清生化指标 | 第45-46页 |
| ·血清激素 | 第46-47页 |
|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速度 | 第47页 |
| ·糖、脂供能比例 | 第47页 |
| ·统计方法 | 第47-49页 |
| ·数据资料分布检验 | 第48页 |
| ·数据资料比较 | 第48-49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49-66页 |
| ·受试者情况概述 | 第49页 |
| ·实验用饮料部分理化性质 | 第49-50页 |
| ·实验用标准餐 | 第50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50-56页 |
| ·对BG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对血清Ins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对血清PG的影响 | 第53页 |
| ·对Ins/PG比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对血清FFA的影响 | 第54页 |
| ·对LA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对β-HB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对物质利用的影响 | 第56-61页 |
| ·CHO氧化速度 | 第56-57页 |
| ·FAT氧化速度 | 第57-59页 |
| ·糖、脂供能比例 | 第59-61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后量表评分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 ·主观疲劳感(RPE)量表评分 | 第61页 |
| ·腹部舒适度(ADR)量表评分 | 第61-63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的运动饮料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5 讨论 | 第66-75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对BG及激素指标的影响 | 第66-70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血清FFA的影响 | 第70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CHO和FAT完全代谢情况的影响 | 第70-72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对CHO和FAT不完全代谢情况的影响 | 第72-73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对量表评分的影响 | 第73-74页 |
| ·补充不同组成成分运动饮料对运动能力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74-75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建议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 附录 | 第90-98页 |
| 附录A 受试知情同意书 | 第90-92页 |
| 附录B 48小时膳食记录表 | 第92-94页 |
| 附录C 主观疲劳感量表(RPE) | 第94-96页 |
| 附录D 腹部舒适度量表(ADR) | 第96-98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