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文中主要符号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体外预应力的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体外预应力体系的构成 | 第11-12页 |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12-14页 |
·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区别 | 第12页 |
·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区别 | 第12页 |
·与斜拉索预应力的区别 | 第12-13页 |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优缺点 | 第13-14页 |
·体外预应力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应用前景 | 第16页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有限元模拟 | 第18-32页 |
·引言 | 第18页 |
·典型试验介绍 | 第18-20页 |
·基本假定 | 第20-21页 |
·有限元模拟 | 第21-30页 |
·普通钢筋的模拟 | 第21-22页 |
·混凝土的模拟 | 第22-24页 |
·转向块、锚垫板、支座垫板的模拟 | 第24-25页 |
·体外预应力筋的模拟 | 第25-26页 |
·加载与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6-28页 |
·求解方法和后处理 | 第28-30页 |
·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受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32-58页 |
·引言 | 第32页 |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33-34页 |
·粘结折减系数法 | 第34-35页 |
·基于变形法 | 第35-37页 |
·折线法和弧线法两种计算公式的推演 | 第37-45页 |
·塑性铰及基本假定 | 第37页 |
·矩形截面 | 第37-38页 |
·T形截面 | 第38-40页 |
·无转向块直线布筋梁 | 第40-41页 |
·一个转向块折线布筋梁 | 第41-42页 |
·两个转向块折线布筋梁 | 第42-43页 |
·一个转向块直线布筋梁 | 第43页 |
·两个转向块直线布筋梁 | 第43-45页 |
·计算迭代 | 第45页 |
·计算实例 | 第45-57页 |
·折线法计算过程 | 第46-52页 |
·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52-53页 |
·参数分析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考虑二次效应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58-68页 |
·引言 | 第58页 |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受力性能 | 第58-59页 |
·体外力筋的有效偏心距变化计算 | 第59-61页 |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61-63页 |
·基本假定 | 第61页 |
·矩形截面 | 第61-62页 |
·T形截面 | 第62-63页 |
·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63-65页 |
·次效应的对比研究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