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Summary | 第8-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 Ⅰ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1 马铃薯常见病原微生物 | 第15-18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 | 第15-16页 |
| ·马铃薯环腐病菌 | 第16-17页 |
| ·马铃薯青枯病菌 | 第17-18页 |
| 2 植物病原检测技术 | 第18-26页 |
| ·传统的病菌鉴定检测法 | 第19页 |
| ·血清学鉴定检测法 | 第19-20页 |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0-26页 |
| ·PCR 技术 | 第20-22页 |
| ·RFLP 技术 | 第22页 |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2-23页 |
| ·IC-PCR 技术 | 第23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3-24页 |
| ·SSR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4页 |
| ·RAPD 技术 | 第24-25页 |
| ·多重 PCR 技术及应用 | 第25-26页 |
| Ⅱ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Ⅲ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Ⅳ 材料与方法 | 第29-42页 |
| 1 材料 | 第29-31页 |
| ·病样采集 | 第29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基 | 第30页 |
| ·马铃薯青枯病菌培养基 | 第30页 |
| ·马铃薯环腐病菌培养基 | 第30页 |
| ·大肠杆菌 LB 培养基 | 第30-31页 |
| ·其他细菌通用培养基 | 第31页 |
| 2 方法 | 第31-42页 |
| ·基因组的提取 | 第31-34页 |
| ·马铃薯叶片组织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 ·马铃薯块茎组织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2页 |
|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 ·真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3-34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及与载体连接 | 第34-3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蓝白菌落筛选 | 第35页 |
| ·大肠杆菌质粒细胞的提取 | 第35-36页 |
| ·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目标种子序列的克隆及鉴定 | 第36-37页 |
| ·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目标种子序列的克隆及鉴定 | 第37页 |
| ·检测马铃薯青枯病菌的目标种子序列的克隆及鉴定 | 第37-38页 |
| ·多重 PCR 检测体系的构建 | 第38-42页 |
| ·用于构建多重 PCR 检测体系的各引物的设计 | 第38-39页 |
| ·单一引物对目标病原的特异性分析 | 第39页 |
| ·单一引物对目标病原的灵敏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多重 PCR 检测体系的参数优化 | 第40页 |
| ·多重 PCR 检测体系中阳性对照标准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 ·多重 PCR 体系的特异性检测 | 第41页 |
| ·多重 PCR 检测体系可靠性的验证 | 第41-42页 |
| Ⅴ 结果与分析 | 第42-57页 |
| 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2页 |
| ·感晚疫病马铃薯基因组提取 | 第42页 |
| ·感环腐病马铃薯基因组提取 | 第42页 |
| ·马铃薯青枯病菌基因组提取 | 第42页 |
| 2 目标种子序列的克隆与鉴定 | 第42-49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 ITS 区的克隆与鉴定 | 第42-45页 |
| ·马铃薯环腐病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45-48页 |
| ·马铃薯青枯病菌 Hrp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48-49页 |
| 3 用于构建多重 PCR 体系的单一的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 4 引物对目标病原菌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 | 第50-53页 |
| ·引物 PHY1/PHY2 对马铃薯晚疫病原菌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 第50-51页 |
| ·引物 CMS1/CMS2 对马铃薯环腐病原菌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 第51-52页 |
| ·引物 RSO1/RSO2 对马铃薯青枯病原菌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 第52-53页 |
| 5 多重 PCR 体系的构建 | 第53-57页 |
| ·多重 PCR 体系的优化 | 第53-54页 |
| ·多重 PCR 体系的检测特异性分析 | 第54页 |
| ·多重 PCR 检测体系的验证 | 第54-57页 |
| Ⅵ 讨论 | 第57-60页 |
| Ⅶ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