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希望特质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希望的概念 | 第13-14页 |
| ·认知领域对希望的界定 | 第13页 |
| ·情感领域对希望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希望属于认知和情感的整合 | 第14页 |
| ·Snyder 的希望理论 | 第14-17页 |
| ·目标 | 第14-15页 |
| ·动力思维 | 第15-16页 |
| ·路径思维 | 第16-17页 |
| ·希望理论与其他理论之间的比较 | 第17-18页 |
| ·希望理论与乐观理论 | 第17页 |
| ·希望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17-18页 |
| ·希望理论与自信 | 第18页 |
| ·希望特质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希望与成就 | 第18-19页 |
| ·希望与心理健康 | 第19页 |
| ·与希望有关的其他研究 | 第19-20页 |
| ·关于团体辅导提高希望特质水平的干预研究 | 第20页 |
| ·干预方案的主要理论和技术依据 | 第20-21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3页 |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3-25页 |
| ·本研究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的特点分析 | 第23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的干预研究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 ·现实意义 | 第24页 |
|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 4 研究一 高中生希望特质的特点分析 | 第25-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25-26页 |
| ·被试选取 | 第25页 |
| ·施测 | 第25页 |
| ·统计处理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 ·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性别差异分析 | 第27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年级差异分析 | 第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5 研究二 高中生希望特质的干预研究 | 第29-4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9页 |
| ·干预训练的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 ·实验设计 | 第29-31页 |
| ·被试选取 | 第29页 |
| ·研究设计 | 第29-30页 |
|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 第31-33页 |
| ·团体辅导实施阶段 | 第33页 |
| ·一次希望特质团体辅导的具体过程 | 第33-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 ·团体成员在实施干预前各组前测结果比较 | 第35页 |
| ·团体干预后各组后测结果比较 | 第35-36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前后测两组得分的组内比较 | 第35-36页 |
| ·高中生希望特质团体辅导两小组后测组间比较 | 第36页 |
| ·团体成员自我报告分析 | 第36-38页 |
| ·团体领导者的评价及反馈 | 第38-40页 |
| ·干预后对个别成员的访谈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 ·团体辅导取得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4-48页 |
| ·研究结果与结论 | 第44-45页 |
| ·本研究的特点 | 第45页 |
| ·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 第45页 |
| ·提高高中生希望特质水平的建议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中文参考文献(按拼音排序) | 第48-49页 |
| 英文参考文献(按字母排序)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61页 |
| 附录一:量表 | 第51-52页 |
| 附录二:招募海报 | 第52页 |
| 附录三:希望特质团体辅导方案 | 第52-60页 |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