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一、绪论 | 第13-22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 研究范围及命题厘定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不足 | 第21-22页 |
1. 创新之点 | 第21页 |
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的背景 | 第22-27页 |
(一) 当代世界背景 | 第22-24页 |
1. 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意识形态功能正在消解与社会功能正在增强 | 第22-23页 |
2. 全球深入交往中当代中国无神论者与基督宗教文明对话的端倪 | 第23-24页 |
(二) 当代中国背景 | 第24-27页 |
1. 基督宗教信徒人数增多 | 第24页 |
2. 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 | 第24-25页 |
3. 缓解道德危机的辅助手段 | 第25页 |
4.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传统 | 第25-27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的分歧及原则 | 第27-3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的分歧 | 第27-30页 |
1. 来自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歧 | 第27-29页 |
2. 来自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分歧 | 第29-3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的原则 | 第30-34页 |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原则 | 第30-31页 |
2. 尊重主权国家的政教关系传统 | 第31-32页 |
3. 坚持不同信仰彼此包容的原则 | 第32-34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在理论抽象层面的可能性 | 第34-43页 |
(一) 基督宗教理论解读方面的变化 | 第34-36页 |
1. 基督宗教研究在思想方法上的变化 | 第34页 |
2. 基督宗教研究在教义内容上的变化 | 第34-35页 |
3. 基督宗教研究在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上的变化 | 第35-36页 |
4. 基督宗教研究在教会圣统制上的变化 | 第3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新解读 | 第36-43页 |
1. 宗教本质的重新解读 | 第36-38页 |
2. 宗教特征的重新解读 | 第38-40页 |
3. 宗教关系的重新解读 | 第40-41页 |
4.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论 | 第41-43页 |
五、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在具体内容层面的可能性 | 第43-57页 |
(一) 双方在经典内容上存在对话的可能性 | 第43-49页 |
1. 基督宗教《圣经·新约》存在某种与共产主义相似的思想因素 | 第43-44页 |
2. 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话语上的相似性 | 第44-46页 |
3. 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在传统争论之处存在着对话空间 | 第46-49页 |
(二) 双方在道德取向上存在对话的可能性 | 第49-53页 |
1. 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上具有相似性 | 第49-51页 |
2. 基督宗教与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具有相似性 | 第51-53页 |
(三) 双方在实践活动中存在互动对话的可能性 | 第53-57页 |
1. 双方在实践活动中存在互动对话的历史证明 | 第53-54页 |
2. 双方通过彼此表达吁求互动对话的实践个案 | 第54-57页 |
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对话的当代意义 | 第57-6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57-59页 |
1. 有利于宗教信徒与无神论者互相理解、和谐相处 | 第57-58页 |
2.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者与基督信徒逐步理解彼此的信仰 | 第58-5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59-63页 |
1. 有利于当代人类社会进步 | 第59-60页 |
2. 有利于“一球两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 第60-61页 |
3. 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