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来源于Bacillus licheniformis漆酶/内切葡聚糖酶融合表达及脱墨应用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地衣芽孢杆菌第9页
   ·漆酶第9-13页
     ·漆酶的分类第9-10页
     ·漆酶作用机制第10-11页
     ·漆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第11-12页
     ·漆酶的应用第12-13页
   ·纤维素酶第13-16页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类第13页
     ·纤维素酶催化机制第13-14页
     ·内切葡聚糖酶第14页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第14-15页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15-16页
   ·融合蛋白技术第16-18页
     ·融合蛋白第16页
     ·融合构建方法第16-17页
     ·连接肽第17-18页
   ·本文立题依据和主要工作第18-19页
     ·研究依据、目的及意义第18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第19-43页
   ·实验材料第19-21页
     ·基因组、菌种和质粒第19页
     ·试剂和酶第19页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置第19-20页
     ·仪器第20-21页
   ·实验方法第21-29页
     ·重组工程菌的构建第21-25页
     ·重组工程菌的表达第25-27页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学性质的测定第27-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41页
     ·含有 NcoI 和 XhoI 酶切位点的基因获得第29-30页
     ·连接产物的阳性克隆筛选第30-31页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第31-32页
     ·不同诱导温度条件下漆酶/内切葡聚糖酶的 SDS-PAGE 检测第32-35页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的 SDS-PAGE 检测第35-36页
     ·表达蛋白的酶学性质第36-40页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底物特异性的测定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融合酶的构建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第43-57页
   ·实验材料第43-44页
     ·模板和质粒第43页
     ·试剂和酶第43页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置第43页
     ·仪器第43-44页
   ·实验方法第44-47页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融合酶的构建第44-45页
     ·重组工程菌的表达第45-47页
     ·融合蛋白酶学性质的测定第47页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含有 NcoI 和 BamHI 酶切位点的基因的获得第47-48页
     ·含有 BamHI 和 XhoI 酶切位点的(GGGGS)2-内切葡聚糖酶片段的获得第48页
     ·连接产物的菌落 PCR第48-49页
     ·重组质粒全长测序结果第49-50页
     ·融合蛋白的纯化第50页
     ·表达蛋白的 SDS-PAGE 检测第50-51页
     ·融合酶 BlLac-BlEG 的酶学性质第51-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漆酶/内切葡聚糖酶及融合酶脱墨的研究第57-61页
   ·实验材料第57页
     ·实验原料第57页
     ·酶及试剂第57页
     ·仪器第57页
   ·实验方法第57-58页
     ·纸浆预处理第57页
     ·油墨总数和白度的测定方法第57-58页
     ·不同温度对油墨总数和白度的影响第58页
     ·不同 pH 对油墨总数和白度的影响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0页
     ·不同温度对油墨总数和白度的影响第58-59页
     ·不同 pH 对油墨总数和白度的影响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结论第61-62页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来自于Melanocarpus albomyces内切型葡聚糖酶/漆酶融合酶的构建及酶学性质的分析
下一篇:聚乙二醇表面干预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体系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