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善治视角下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一、绪论第9-16页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 研究背景第9-10页
  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3. 对研究现状的总结第13页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2. 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创新点与不足第14-16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第16-24页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第16-19页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第16-17页
  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点第17-19页
 (二) 善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素第19-20页
 (三) 论文的理论基础第20-24页
  1. 网络治理理论第20-21页
  2. 政治参与理论第21-22页
  3. 社会冲突理论第22-24页
三、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分析第24-41页
 (一) 回顾近年来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4-27页
  1. “六九圣战”事件第24-25页
  2. “李天一”事件第25-26页
  3. “郭美美”事件与“红会危机”第26-27页
 (二)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分析第27-29页
  1. 单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7-28页
  2. 复合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8-29页
 (三)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双重效应分析第29-36页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积极效应第29-32页
  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消极效应第32-36页
 (四)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分析第36-41页
  1. 网络普及化,缺乏有效的监管教育机制第36-37页
  2. 网民年轻化,社会剥夺感加剧第37-39页
  3.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缺乏完善的应急疏导机制第39-40页
  4. 媒体推波助澜,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第40-41页
四、从善治视角分析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第41-49页
 (一) 网民: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实现善治的主体第41-43页
  1. 自觉提高网民自身素养第41-42页
  2. 重点加强青少年的教育第42页
  3. 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第42-43页
 (二) 政府: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实现善治的主导第43-47页
  1. 透明性:政府要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第43-44页
  2. 责任性:提高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第44页
  3. 回应性:建立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策略第44-45页
  4. 有效性:完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疏导机制第45-46页
  5. 法治: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46-47页
 (三) 媒体: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实现善治的枢纽第47-49页
  1. 传统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第48页
  2 网络媒体提高传媒行业素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第48-49页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录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探析及规避研究--基于“校园社会腱”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