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企业竞争力研究 | 第17-18页 |
·企业环境竞争力研究 | 第18-20页 |
·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研究 | 第2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企业竞争力研究 | 第20-21页 |
·企业环境竞争力研究 | 第21-23页 |
·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研究 | 第23-24页 |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环境竞争力理论 | 第24页 |
·环境经营理论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概况 | 第27-40页 |
·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现状 | 第29-37页 |
·开发研发能力 | 第31-32页 |
·节能减排能力 | 第32-36页 |
·循环回收利用能力 | 第36-37页 |
·绿色管理能力 | 第37页 |
·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必然选择 | 第38页 |
·冲破“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第38-39页 |
·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9页 |
·政府导向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7页 |
·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40页 |
·有利于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生产有机地结合 | 第40页 |
·有利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 第40页 |
·有利于科学评价企业环境竞争力发展状况 | 第40页 |
·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0-41页 |
·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 | 第41页 |
·可量化与可比性原则 | 第41页 |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 第41页 |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 第41页 |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则 | 第41页 |
·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6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1-42页 |
·评价指标的阐述 | 第42-43页 |
·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实证研究--宝钢环境竞争力的研究 | 第47-60页 |
·宝钢环境竞争力发展概况 | 第47页 |
·评价体系在宝钢的应用 | 第47-55页 |
·权重计算 | 第48-50页 |
·关联度计算 | 第50-55页 |
·国内外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差距 | 第55-59页 |
·能耗利用竞争力 | 第55-57页 |
·绿色生产竞争力 | 第57-58页 |
·环境管理竞争力 | 第58页 |
·污染程度竞争力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对策 | 第60-64页 |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 | 第60页 |
·采用绿色原材料研发绿色工艺技术和产品 | 第60-61页 |
·生产全过程中施行清洁生产和控制 | 第61-62页 |
·运用循环经济绿色理念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 第62页 |
·大力回收余热、余能资源 | 第62页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 第62页 |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 第62-63页 |
·加强国家政策保障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7. 小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研究总结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