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次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3页 |
·陶瓷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第13-18页 |
·陶瓷材料概述 | 第13-14页 |
·陶瓷材料的性能 | 第14-16页 |
·陶瓷材料的应用 | 第16-18页 |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1页 |
·陶瓷轴承的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国外陶瓷轴承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国内陶瓷轴承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我国陶瓷轴承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关注的方向 | 第21-23页 |
·我国陶瓷轴承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21-22页 |
·我国陶瓷轴承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陶瓷材料加工原理及去除方式 | 第23-41页 |
·工程陶瓷材料的切削加工原理 | 第23-25页 |
·工程陶瓷材料的切削机理 | 第23-24页 |
·工程陶瓷材料的切削过程 | 第24-25页 |
·工程陶瓷材料的磨削原理 | 第25-35页 |
·陶瓷材料压痕断裂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陶瓷材料压痕裂纹的成核 | 第27-31页 |
·陶瓷材料压痕裂纹的生长 | 第31-35页 |
·磨削中的尺寸效应 | 第35页 |
·工程陶瓷材料的去除方式 | 第35-39页 |
·陶瓷材料的破碎去除 | 第35-36页 |
·陶瓷材料的延性域磨削 | 第36-38页 |
·陶瓷材料的粉末化去除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陶瓷材料磨削过程仿真分析与研究 | 第41-65页 |
·分子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 第42-48页 |
·势函数 | 第42-43页 |
·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43页 |
·分子间作用力的计算 | 第43-45页 |
·系综的选择 | 第45-46页 |
·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47-48页 |
·速度的标定 | 第48页 |
·单位的标准化 | 第48页 |
·分子动力学的主要流程 | 第48-49页 |
·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49页 |
·工件材料及磨粒材料建模 | 第49-52页 |
·工件材料的性质及结构 | 第49-51页 |
·磨粒材料的性质及结构 | 第51页 |
·磨削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仿真条件设定 | 第52页 |
·磨削力的计算 | 第52-53页 |
·分子动力学仿真流程设计 | 第53页 |
·仿真磨削加工过程分析 | 第53-55页 |
·弛豫过程的分析 | 第54-55页 |
·材料加工及表面形成机理 | 第55-58页 |
·材料加工过程分析 | 第55-57页 |
·材料表面形成机理 | 第57-58页 |
·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58-61页 |
·磨削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磨削深度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磨削参数对工件能量的影响 | 第61-64页 |
·磨削速度对加工过程中能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磨削深度对加工过程中能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陶瓷材料磨削加工方法及陶瓷套圈磨削工艺的设计 | 第65-75页 |
·工程陶瓷材料大背吃刀量缓进给磨削高效加工新技术 | 第65-68页 |
·工程陶瓷砂轮大背吃刀量缓进给磨削概述 | 第65页 |
·工程陶瓷砂轮大切深缓进给磨削机理 | 第65-67页 |
·大切深缓进给工艺对磨床的要求 | 第67-68页 |
·变压应力切削法加工 | 第68页 |
·塑性法加工 | 第68页 |
·超声波加工 | 第68-69页 |
·电火花加工 | 第69页 |
·激光加工 | 第69页 |
·电解磨削加工 | 第69页 |
·陶瓷轴承套圈加工工艺设计 | 第69-73页 |
·陶瓷套圈加工的特点 | 第69-70页 |
·陶瓷轴承套圈的加工工艺过程设计 | 第70页 |
·磨削陶瓷轴承套圈砂轮的选择 | 第70-72页 |
·陶瓷轴承套圈端面的磨削 | 第72页 |
·陶瓷轴承套圈外圆的磨削 | 第72-73页 |
·陶瓷轴承套圈内径和内锥面的磨削 | 第73页 |
·陶瓷轴承套圈沟道的磨削 | 第73页 |
·陶瓷轴承套圈沟道的超精加工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磨削参数对陶瓷轴承套圈内圆粗糙度的影响 | 第75-93页 |
·陶瓷轴承套圈内圆磨削及检测设备 | 第75-77页 |
·磨削实验机床 | 第75页 |
·磨削材料及砂轮 | 第75-76页 |
·测量仪器 | 第76-77页 |
·氮化硅陶瓷轴承套圈磨削实验及分析 | 第77-85页 |
·砂轮粒度对氮化硅磨削表面的影响 | 第77-78页 |
·砂轮线速度对氮化硅磨削表面的影响 | 第78-80页 |
·轴向进给速对氮化硅磨削表面的影响 | 第80-81页 |
·径向进给速度对氮化硅磨削表面的影响 | 第81页 |
·正交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氮化硅陶瓷轴承内表面粗糙度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83-84页 |
·氮化硅陶瓷轴承内表面粗糙度回归模型及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84-85页 |
·氧化锆陶瓷轴承套圈正交磨削实验及分析 | 第85-88页 |
·氧化锆陶瓷轴承内表面正交实验设计 | 第86页 |
·氧化锆正交实验结果及其直观分析 | 第86-87页 |
·氧化锆正交实验结果回归分析 | 第87页 |
·氧化锆正交实验回归模型及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87-88页 |
·磨削液对陶瓷材料磨削影响 | 第88-91页 |
·磨削液的影响 | 第88-89页 |
·磨削液的作用 | 第89-90页 |
·提高磨削液作用的理论及措施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 | 第99-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