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组织创新(OI)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技术创新(TI)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OI 与TI 协同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第18-20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9-20页 |
| 第2章 OI 与TI 协同过程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0-41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业务特征 | 第20-21页 |
|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21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特征 | 第21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测度及协同 | 第21-27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系统构成 | 第21-23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测度体系构建 | 第23-25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系统协同分析 | 第25-27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TI 测度及协同 | 第27-32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TI 系统构成 | 第27-28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TI 测度体系构建 | 第28-30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TI 系统协同分析 | 第30-32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 | 第32-36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系统构建 | 第32-33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子系统协同 | 第33-35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过程 | 第35-36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评价模型 | 第36-40页 |
|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评价模型 | 第36-37页 |
| ·有序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7-38页 |
| ·协同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评价案例 | 第41-63页 |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第41-47页 |
| ·HPE 的OI 与TI 现状 | 第41-44页 |
| ·研究样本及描述分析 | 第44-45页 |
| ·创新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45-47页 |
| ·HPE 的OI 与TI 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47-53页 |
| ·HPE 组织创新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47-50页 |
| ·HPE 技术创新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50-53页 |
| ·信度效度分析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8页 |
|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53-54页 |
| ·创新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8页 |
| ·HPE 的OI 与TI 协同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 ·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的测算 | 第58-59页 |
| ·创新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测算 | 第59-60页 |
| ·协同创新评价结果及协同度分析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4章 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的协同策略 | 第63-73页 |
| ·构建提高OI 与TI 协同性的组织结构 | 第63-64页 |
| ·建立菱形化的组织结构 | 第63页 |
| ·构建高度渗透性的边界 | 第63-64页 |
| ·坚固装备制造PSE 的OI 与TI 协同基础 | 第64-67页 |
| ·创建学习型组织 | 第64-65页 |
| ·培育企业创新型文化 | 第65-66页 |
| ·加强OI 与TI 协同的体制建设 | 第66-67页 |
|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工作流程系统 | 第67页 |
| ·基于HPE 的OI 与TI 协同策略方案 | 第67-72页 |
| ·加强与外协厂商的合作创新 | 第67-69页 |
| ·建立快捷柔性的组织结构 | 第69-71页 |
| ·构建计算机辅助后勤支持系统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附录 | 第80-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