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文献回顾 | 第1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3-24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自由中国》的创办 | 第25-49页 |
第一节 《自由中国》之创办背景及宗旨 | 第25-29页 |
一、《自由中国》之创办缘起 | 第25-27页 |
二、《自由中国》之宗旨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自由中国》之创办过程 | 第29-33页 |
一、第一阶段:上海创办受挫 | 第29-30页 |
二、第二阶段:台北再次筹办 | 第30-32页 |
三、第三阶段:雷震艰难运作与创刊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自由中国》之经费、组织 | 第33-38页 |
一、《自由中国》之经费筹措与来源 | 第33-35页 |
二、《自由中国》之组织 | 第35-38页 |
第四节 《自由中国》之主要撰稿人及栏目 | 第38-49页 |
一、《自由中国》主要撰稿人概述 | 第38-43页 |
二、《自由中国》主要栏目及变化 | 第43-49页 |
第二章 《自由中国》的主要思想主张 | 第49-89页 |
第一节 《自由中国》的政治思想 | 第49-64页 |
一、提倡民主自由的理念: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争论 | 第49-52页 |
二、民主政治的主张 | 第52-56页 |
三、言论自由的主张 | 第56-58页 |
四、成立反对党的主张 | 第58-64页 |
第二节 《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 | 第64-73页 |
一、“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争论 | 第64-68页 |
二、《自由中国》对公营企业的批判 | 第68-71页 |
三、西方自由经济思想的引介及探讨 | 第71-73页 |
四、《自由中国》经济思想的时代意义 | 第73页 |
第三节 《自由中国》的教育、文艺思想 | 第73-89页 |
一、《自由中国》前期的教育基调:为反共抗俄而努力 | 第73-76页 |
二、反对党化教育 | 第76-79页 |
三、反对“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 第79-82页 |
四、文艺“自由”的思想 | 第82-89页 |
第三章 《自由中国》与国民党由疏离至决裂 | 第89-169页 |
第一节 《自由中国》与台湾国民党政府的风波迭起 | 第89-101页 |
一、《政府不可诱民入罪》——冲突的开始 | 第89-93页 |
二、胡适辞发行人——风波再起 | 第93-98页 |
三、《计划教育质疑》等——再掀波澜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发行人胡适”衔名的脱卸与雷震国民党党籍的被注销 | 第101-115页 |
一、“发行人胡适”衔名的脱卸 | 第101-103页 |
二、雷震国民党党籍的被注销 | 第103-109页 |
三、“匪谍”阴霾下《自由中国》的敢言 | 第109-115页 |
第三节 “祝寿专号”与“今日的问题”栏目 | 第115-140页 |
一、“祝寿专号”的发行——建言与被围剿 | 第115-124页 |
二、《今日的问题》栏目的开辟 | 第124-134页 |
三、陈怀琪事件——一次未完成的构陷 | 第134-140页 |
第四节 反蒋三连任与雷震案的发生 | 第140-169页 |
一、护宪与反蒋三连任 | 第140-150页 |
二、寄望地方选举公平的失败 | 第150-152页 |
三、筹组反对党与雷案的发生 | 第152-169页 |
第四章 胡适、雷震、殷海光与《自由中国》 | 第169-233页 |
第一节 胡适与《自由中国》 | 第169-190页 |
一、胡适与《自由中国》的创办——不发行的发行人 | 第171-176页 |
二、裸露在威权下的《自由中国》与胡适的《艾森豪故事》 | 第176-182页 |
三、胡适对反对党与“雷案”的态度 | 第182-190页 |
第二节 雷震与《自由中国》 | 第190-208页 |
一、《自由中国》实际负责人 | 第190-197页 |
二、雷震与反对党 | 第197-203页 |
三、从“坐而论道”到“起而力行” | 第203-208页 |
第三节 殷海光与《自由中国》 | 第208-233页 |
一、渐渐融入《自由中国》的殷海光 | 第209-217页 |
二、殷海光与雷震、胡适 | 第217-226页 |
三、殷海光烛照威权体制的文字与《自由中国》的落幕 | 第226-233页 |
第五章 《自由中国》与1950年代的台湾 | 第233-255页 |
第一节 威权体制与《自由中国》 | 第233-247页 |
一、蒋氏父子之自由、民主及威权体制的建立 | 第233-238页 |
二、《自由中国》之民主、自由 | 第238-244页 |
三、威权体制下《自由中国》的抗争 | 第244-247页 |
第二节 《自由中国》对统独与省籍问题的关注 | 第247-255页 |
一、“一个中国”的坚持 | 第247-248页 |
二、对省籍问题的关注 | 第248-251页 |
三、从发行量看《自由中国》对台湾1950年代的影响 | 第251-255页 |
结语:《自由中国》的历史影响与文化传承 | 第255-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275页 |
后记 | 第275-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