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开采沉陷变形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传统变形监测技术 | 第13页 |
| ·GNSS变形监测技术 | 第13-14页 |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第14页 |
| ·InSAR技术和D-InSAR技术 | 第14-15页 |
| ·国内外测绘标准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规范与标准 | 第15页 |
| ·国外测绘标准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 ·国内测绘标准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特点和规范制定的原则 | 第17-19页 |
| ·矿山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的特点 | 第17-18页 |
| ·矿山开采沉陷变形监测规范制定的原则 | 第18-19页 |
| 2 观测站设计 | 第19-35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 第19-28页 |
| ·观测站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 第19-20页 |
| ·观测站的设计形式 | 第20-22页 |
| ·观测站的设计方法 | 第22-26页 |
| ·观测站的布设 | 第26-28页 |
| ·专用观测站的设计 | 第28-31页 |
| ·开采区建筑物观测站的设计 | 第28-30页 |
| ·开采区铁路观测站的设计 | 第30-31页 |
| ·分析与论证 | 第31-35页 |
| ·1222(3)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 第31-32页 |
| ·1222(3)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 第32-35页 |
| 3 观测站观测 | 第35-56页 |
| ·连接测量 | 第35-43页 |
| ·GNSS平面连接测量 | 第35-38页 |
| ·导线网平面连接测量 | 第38-41页 |
| ·水准高程连接测量 | 第41-43页 |
| ·首末次全面观测 | 第43-45页 |
| ·平面观测 | 第43-45页 |
| ·高程观测 | 第45页 |
| ·采动后的全面观测 | 第45-49页 |
| ·GNSS-RTK平面观测 | 第45-49页 |
| ·高程观测 | 第49页 |
| ·日常观测 | 第49-51页 |
| ·水准测量 | 第49-50页 |
| ·三角高程测量 | 第50-51页 |
| ·专用观测站观测 | 第51-52页 |
| ·开采区建筑物观测 | 第51-52页 |
| ·开采区铁路观测 | 第52页 |
| ·分析与论证 | 第52-56页 |
| ·1222(3)工作面的连接测量和首次全面观测 | 第52-55页 |
| ·1222(3)工作面其他阶段的全面观测 | 第55-56页 |
| 4 外业观测数据处理 | 第56-68页 |
| ·GNSS静态数据处理 | 第56-59页 |
| ·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 第56-57页 |
| ·基线向量解算 | 第57-58页 |
| ·GNSS网平差 | 第58-59页 |
| ·GNSS-RTK数据处理与检核 | 第59-60页 |
| ·GNSS-RTK观测数据处理 | 第59页 |
| ·GNSS-RTK观测成果检核 | 第59-60页 |
| ·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 第60-61页 |
| ·高程观测数据处理 | 第61-62页 |
| ·分析与论证 | 第62-68页 |
| ·1222(3)工作面连接测量和首次全面观测的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62-64页 |
| ·1222(3)工作面其他阶段的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64-68页 |
| 5 变形分析与成果提交 | 第68-76页 |
| ·移动变形量计算 | 第68-70页 |
| ·支距改正计算 | 第68页 |
| ·移动和变形值计算 | 第68-69页 |
| ·移动变形曲线图的绘制 | 第69-70页 |
| ·主要参数的求取 | 第70-72页 |
| ·移动过程中的几个参数计算 | 第70-71页 |
| ·地表移动稳定后几个参数的确定 | 第71-72页 |
| ·成果提交 | 第72-73页 |
| ·项目成果 | 第72页 |
| ·成果资料提交 | 第72-73页 |
| ·分析与论证 | 第73-7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 附录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