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English Catalog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6-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16-17页 |
·低碳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 第17-18页 |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1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20-25页 |
·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20-23页 |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 第23-2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研究的范畴与结构框架 | 第28-31页 |
·研究的范畴 | 第28-29页 |
·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29-31页 |
2 主要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综述 | 第31-39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31-34页 |
·低碳经济 | 第31-32页 |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 第32页 |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 第32-34页 |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理论综述 | 第34-38页 |
·低碳经济理论 | 第34-35页 |
·系统论 | 第35-36页 |
·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36-3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9-54页 |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 第39-40页 |
·农产品消费增长与减少碳排放要求不协调 | 第39页 |
·农产品品质提升与碳减排要求一致 | 第39-40页 |
·我国农业发展与碳排放间关系的阶段划分 | 第40-47页 |
·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不相关阶段 | 第40-41页 |
·农业发展与碳排放潜在相关阶段 | 第41-44页 |
·农业发展与碳排放正相关阶段 | 第44-46页 |
·农业发展与碳排放负相关阶段 | 第46-47页 |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3页 |
·农业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 第47页 |
·耕地数量少且固碳能力降低 | 第47-48页 |
·化学农业致使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 第48-50页 |
·国家高额补贴致化肥施用急剧膨胀 | 第50-51页 |
·农药与农膜过度施用严重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 第51-52页 |
·低碳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市场体系不健全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68页 |
·协整理论概述 | 第54-55页 |
·研究对象 | 第55-56页 |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指标选取 | 第56-57页 |
·数据来源 | 第57页 |
·协整分析 | 第57-65页 |
·东北部典型地区协整分析 | 第58-63页 |
·东部典型地区协整分析 | 第63-64页 |
·中部典型地区协整分析 | 第64页 |
·西部典型地区协整分析 | 第64-65页 |
·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评价 | 第68-96页 |
·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标志 | 第68-69页 |
·区域农业发展的经济协调 | 第68页 |
·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协调 | 第68页 |
·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协调 | 第68-69页 |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农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9-75页 |
·评价目的 | 第6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0-72页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72-75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75-76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与评价程序 | 第76-80页 |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76-77页 |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第77-78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程序 | 第78-80页 |
·我国农业协调度的时间评价 | 第80-89页 |
·指标数据归一化处理 | 第80-83页 |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 第83-86页 |
·训练及仿真 | 第86-87页 |
·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我国农业协调度的空间评价 | 第89-95页 |
·评价过程 | 第89-92页 |
·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分析 | 第96-107页 |
·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 | 第96-101页 |
·农业演进规律的驱动 | 第96页 |
·农业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 | 第96-98页 |
·消费者需求的驱动 | 第98-99页 |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99-100页 |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驱动 | 第100页 |
·农业科技的驱动 | 第100-101页 |
·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 | 第101-106页 |
·激励机制 | 第101-103页 |
·制约机制 | 第103-104页 |
·保障机制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7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107-122页 |
·农业协调发展的调节方式 | 第107-112页 |
·政府调节 | 第107-108页 |
·建立统一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 第108-109页 |
·农业生态系统自身调节 | 第109-112页 |
·农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主体培育 | 第112-114页 |
·培育农业企业 | 第112-113页 |
·培育新型农民 | 第113页 |
·培育农村中介组织 | 第113-114页 |
·农业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 第114-116页 |
·东部地区 | 第114-115页 |
·中部地区 | 第115页 |
·西部地区 | 第115-116页 |
·东北部地区 | 第116页 |
·农业协调发展的碳金融支持 | 第116-120页 |
·构建农业碳金融市场体系 | 第117-118页 |
·构建农业碳金融组织体系 | 第118页 |
·构建农业碳金融产品体系 | 第118-119页 |
·构建农业碳金融政策体系 | 第119-120页 |
·农业协调发展的技术创新 | 第120-121页 |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共同研发低碳农业生产技术 | 第120页 |
·建立并推广低碳农业技术试点示范基地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