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5页 |
§1.1 对论题的说明 | 第10-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23页 |
§1.3.1 关于农地契约及当代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 第13-17页 |
§1.3.2 关于制度变迁理论 | 第17-23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中国商周秦汉时期土地产权制度选择的初始条件 | 第25-36页 |
§2.1 中国黄河流域宜农的初始资源禀赋 | 第25-28页 |
§2.1.1 肥沃而易于垦耕的宜农土壤 | 第25-26页 |
§2.1.2 温暖湿润的宜农气候 | 第26页 |
§2.1.3 众多茂密的森林屏障 | 第26-27页 |
§2.1.4 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 第27-28页 |
§2.2 宜农的初始资源禀赋与人口增长及以农为本产业结构形成的内生性联系 | 第28-32页 |
§2.3 西汉时期人地比例紧张关系及以农(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形成 | 第32-34页 |
§2.4 初始资源禀赋与制度演进路径的选择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商周秦汉时期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 | 第36-53页 |
§3.1 商西周时期农地排它性公有产权的形成 | 第36-41页 |
§3.2 人口增长导致耕作技术与土地产权制度的互动演进 | 第41-46页 |
§3.3 国家权力的界入是土地私有产权制度实施的必要保障 | 第46-49页 |
§3.4 战国秦汉时期的制度竞争 | 第49-53页 |
第四章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 | 第53-70页 |
§4.1 关于商周秦汉时期的人口增长 | 第53-55页 |
§4.2 人口增长导致了对耕作技术变革的需求 | 第55-59页 |
§4.3 有效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是推广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必要保障 | 第59-62页 |
§4.4 国家对土地产权制度的界定和保护 | 第62-67页 |
§4.5 与诺斯的制度分析理论框架的比较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秦汉之后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与路径依赖的形成 | 第70-86页 |
§5.1 关于路径依赖 | 第70-72页 |
§5.2 秦汉之后土地产权制度的演进和路径依赖的形成 | 第72-79页 |
§5.3 人地比例的变动与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轨迹 | 第79-83页 |
§5.4 国家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第83-86页 |
第六章 路径依赖作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 第86-100页 |
§6.1 路径依赖作用决定了对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需求 | 第86-91页 |
§6.2 路径依赖作用影响了国家供给人民公社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 | 第91-95页 |
§6.3 在路径依赖作用下实现制度均衡的动态过程 | 第95-98页 |
§6.4 制度供求互动导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路径依赖作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进 | 第100-119页 |
§7.1 保证农民土地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在人地比例紧张情况下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 第100-104页 |
§7.2 路径依赖的作用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演进的方向必须是保证农民土地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 | 第104-111页 |
§7.3 体现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相对价格以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 第111-119页 |
第八章 理论的总结和完善 | 第119-142页 |
§8.1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轨迹与当代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119-129页 |
§8.1.1 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轨迹 | 第119-123页 |
§8.1.2 路径依赖作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 第123-124页 |
§8.1.3 路径依赖作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进方向 | 第124-128页 |
§8.1.4 对当代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参考性建议 | 第128-129页 |
§8.2 制度变迁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129-142页 |
§8.2.1 制度需求分析 | 第129-132页 |
§8.2.2 制度供给分析 | 第132-135页 |
§8.2.3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 第135-136页 |
§8.2.4 与诺斯制度变迁分析理论框架的比较 | 第136-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作者简介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