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7页 |
·微囊藻毒素 | 第7-8页 |
·微囊藻毒素化学结构 | 第7页 |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7-8页 |
·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 | 第8-11页 |
·物理方法 | 第8页 |
·化学方法 | 第8-9页 |
·生物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及稳定同位素标记 | 第13-24页 |
·引言 | 第13页 |
·实验材料 | 第13页 |
·实验试剂 | 第13页 |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3-15页 |
·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13-14页 |
·不同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及微囊藻毒素产率的影响 | 第14页 |
·13C 标记的铜绿微囊藻生长培养及微囊藻毒素检测 | 第14-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5-22页 |
·铜绿微囊藻培养及生长 | 第15-17页 |
·不同碳源培养对铜绿微囊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7页 |
·不同碳源对铜绿微囊藻中总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不同碳源对铜绿微囊藻产微囊藻毒素 MC-LR 的影响 | 第18-19页 |
·微囊藻毒素13C 标记检测 | 第19-22页 |
·13C 流向推测分析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厌氧降解途径的研究 | 第24-34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4页 |
·底泥微生物复合菌群的培养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MC-LR 厌氧降解复合菌群的培养 | 第25-26页 |
·MC-LR 厌氧降解复合菌群的能源分析 | 第26-27页 |
·微囊藻毒素两种菌群降解能力对比 | 第27-29页 |
·MC-LR 厌氧降解途径分析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MC-LR 厌氧降解复合菌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 第34-47页 |
·引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4-38页 |
·芦苇底泥及池塘底泥菌群 DNA 提取 | 第34-35页 |
·微囊藻毒素厌氧降解复合菌群 PCR 扩增 | 第35页 |
·微囊藻毒素厌氧降解菌群 PCR 产物纯化 | 第35-36页 |
·纯化后 PCR 产物连接 | 第36页 |
·重组载体的转化 | 第36-37页 |
·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插入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37页 |
·扩增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 | 第37页 |
·16S rRNA 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8页 |
·基因序列的提交 | 第3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 第38-41页 |
·芦苇厌氧降解复合菌群的分析 | 第41-43页 |
·池塘厌氧降解复合菌群的分析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