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19页 |
第一章 残雪现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初期短篇的“蝴蝶效应” | 第19-26页 |
一、关于《公牛》的论争及其文学史意义 | 第20-23页 |
二、“残雪现象”的产生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残雪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 第26-32页 |
一、残雪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 第26-28页 |
二、“残雪印象”的形成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残雪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 第32-60页 |
第一节 残雪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必然性 | 第32-42页 |
一、时代与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33-40页 |
二、残雪文学旨趣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契合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残雪创作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和改造 | 第42-60页 |
一、残雪视野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 第43-49页 |
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残雪化” | 第49-60页 |
第三章 残雪与中国文学传统 | 第60-82页 |
第一节 文学传统的古与今 | 第61-66页 |
一、中国文学传统的涵义辨析 | 第62-63页 |
二、中国文学传统的历史变迁 | 第63-66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学传统在残雪创作中的体现 | 第66-82页 |
一、无法抹去的中国印记 | 第66-68页 |
二、残雪小说的抒情性 | 第68-75页 |
三、湖湘文学传统在残雪创作中的体现 | 第75-80页 |
四、残雪创造性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启示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残雪笔下恶与丑意象的再认识 | 第82-115页 |
第一节 残雪作品中世俗意义的丑与恶 | 第82-90页 |
一、“丑恶”的残雪作品对当代文坛的冲击 | 第82-83页 |
二、世界的肮脏 | 第83-86页 |
三、人的丑恶 | 第86-90页 |
第二节 丑恶意象的美学价值 | 第90-98页 |
一、中国美学中的丑与恶 | 第90-92页 |
二、西方美学中的丑与恶 | 第92-98页 |
第三节 丑与恶意象在残雪小说中的意义 | 第98-115页 |
一、残雪描写丑恶世界的意图之辨 | 第100-106页 |
二、肮脏与丑恶——生命的动能 | 第106-115页 |
第五章 《边疆》——作为残雪小说的范例 | 第115-137页 |
第一节 《边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 | 第115-122页 |
一、寻找迷宫的出口 | 第115-116页 |
二、残雪观念中的“自我”和“对象” | 第116-118页 |
三、“边疆”与“自我”和“自我意识” | 第118-120页 |
四、对象化自我意识的无定型及其意义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所指的虚渺与能指的丰盈 | 第122-137页 |
一、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学语言传统的变革 | 第122-124页 |
二、残雪:向文学语言本体的回归 | 第124-126页 |
三、《边疆》:灵魂世界的存在方式 | 第126-131页 |
四、《边疆》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 | 第131-137页 |
结语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后记 | 第145-1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