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动物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猪源弓形虫基因型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引言 | 第10页 |
2 弓形虫病原的发现 | 第10-11页 |
3 弓形虫生活史 | 第11-15页 |
·滋养体 | 第11-12页 |
·包囊 | 第12页 |
·卵囊 | 第12-13页 |
·裂殖体 | 第13页 |
·配子体 | 第13页 |
·小结 | 第13-15页 |
4 弓形虫诊断学研究 | 第15-16页 |
·免疫学诊断 | 第15页 |
·染色试验 | 第15页 |
·直接凝集试验 | 第15页 |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 | 第15页 |
·改良凝集试验 | 第15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5页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5-16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6页 |
·核酸分子杂交 | 第16页 |
5 弓形虫抗原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弓形虫表面抗原基因 | 第16-18页 |
·P30 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7页 |
·SAG2(P22)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7页 |
·SAG3(P43)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7-18页 |
·SAG4(P18)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8页 |
·SAG5 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8页 |
·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 | 第18-19页 |
·GRA1 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8-19页 |
·GRA2 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 | 第19页 |
·弓形虫的微线体蛋白 | 第19页 |
·弓形虫的棒状体蛋白 | 第19页 |
6 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PCR-RFLP 基因分型方法 | 第20-21页 |
·微卫星基因分型方法 | 第21页 |
7 本实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猫弓形虫卵囊阳性率和血清学检测 | 第23-2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操作步骤 | 第23-25页 |
·弓形虫卵囊分离 | 第23-24页 |
·福建地区猫弓形体血清 IgG 抗体检测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弓形虫卵囊分离 | 第25页 |
·猫弓形虫血清抗体检测情况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福建省部分地区猪弓形虫与猪瘟血清抗体检测 | 第27-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试剂盒 | 第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操作步骤 | 第27-30页 |
·猪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步骤 | 第27-29页 |
·猪瘟抗体检测步骤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猪弓形虫抗体和猪瘟抗体水平结果 | 第30-31页 |
·不同饲养阶段感染水平比较 | 第30页 |
·福建省内若干地区猪场弓形体与猪瘟抗体阳性率 | 第30-31页 |
·猪弓形体抗体水平对与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 第31-33页 |
·猪弓形体抗体水平对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 第31-32页 |
·猪弓形体抗体阳性率对猪瘟抗体阳性率的影响 | 第32页 |
·猪弓形体抗体阳性对猪瘟抗体合格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福建省猪源弓形虫的基因型初步分析 | 第35-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材料 | 第35页 |
·所用试剂盒和试剂 | 第35页 |
·溶液 | 第35页 |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引物合成 | 第36-37页 |
·全血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37-38页 |
·巢氏 PCR 反应体系 | 第38页 |
·核酸样本回收 | 第38-40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巢式 PCR 检测结果 | 第40-43页 |
·图谱分析分析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全文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