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四、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宗教相遇与对话的时代背景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全球化加速了宗教交流的深层交锋 | 第18-20页 |
一、 当代经济贸易发展激活了世界宗教板块碰撞 | 第18页 |
二、 全球化背景下广泛的文化交流触动了宗教深层交锋 | 第18-19页 |
三、 当代政治宗教一体化使宗教无法置身于外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宗教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0-26页 |
一、 宗教对话的必要性 | 第20-24页 |
二、 宗教对话的可能性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宗教对话的理论基础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对宗教本质的解释学理解 | 第27-29页 |
一、 地理学模型 | 第27-28页 |
二、 物理学模型 | 第28页 |
三、 几何学模型 | 第28页 |
四、 人类学模型 | 第28-29页 |
五、 神秘主义模型 | 第29页 |
第二节 潘尼卡宗教对话的方法论前提 | 第29-34页 |
一、 辩证的对话 | 第30-31页 |
二、 对话的对话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宗教对话的实质 | 第34-37页 |
一、 从理论的对话走向人的对话 | 第34-35页 |
二、 真正的对话最后是一种默观状态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宗教对话的主要法则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对待宗教的三种态度 | 第38-42页 |
一、 一元论 | 第38-39页 |
二、 二元论 | 第39-40页 |
三、 不二论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不同宗教对话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2-47页 |
一、 与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的比较 | 第42-44页 |
二、 与约翰·希克宗教多元论的比较 | 第44-46页 |
三、 不同模式在跨文化宗教对话中的碰撞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宗教对话的乌托邦情怀与现实困境 | 第48-55页 |
第一节 潘尼卡宗教对话理论的贡献 | 第48-49页 |
一、 构架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对话的桥梁 | 第48-49页 |
二、 探索宇宙—神—人共融的灵性 | 第49页 |
第二节 宗教对话理论与现实的张力 | 第49-51页 |
一、 生态智慧 | 第50-51页 |
二、 跨文化意识 | 第51页 |
第三节 宗教对话理论的启示 | 第51-54页 |
一、 用实践检验宗教对话理论的价值 | 第51-52页 |
二、 宗教对话中不可忽视的“他者” | 第52-53页 |
三、 开启全球化宗教对话新思路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