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一、导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的基本结构 | 第12页 |
(五)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二、上市公司审计及其外部监管相关理论 | 第13-19页 |
(一) 审计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 受托责任理论 | 第13页 |
2. 保险理论 | 第13-14页 |
3. 盈余管理理论 | 第14页 |
(二) 审计意见类型及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 审计意见类型 | 第14-16页 |
2. 审计意见影响因素 | 第16页 |
(三) 上市公司外部监管涵义及体系 | 第16-19页 |
1. 外部监管的涵义 | 第16-17页 |
2. 上市公司外部监管体系 | 第17-19页 |
三、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外部监管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19-32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1. 国外研究回顾 | 第19-20页 |
2. 国内研究回顾 | 第20页 |
(二) 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 第20-24页 |
1.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1-22页 |
3. 变量选择 | 第22-24页 |
4. 模型建立 | 第24页 |
(三) 实证分析 | 第24-30页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2. 相关性分析 | 第25-27页 |
3. 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 第27-29页 |
4.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29-30页 |
(四) 研究结论 | 第30-32页 |
四、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7页 |
(一) 上市公司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1. 政府监管的环境不良,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2. 政府监管主体缺乏动力,彼此之间缺少配合 | 第33-34页 |
3.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信息披露存在制度缺陷 | 第34页 |
(二) 上市公司行业自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 我国上市公司行业自律监管力度软弱 | 第35页 |
2. 自律组织资源投入不足,常放松监管以提高收入 | 第35页 |
(三) 上市公司社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1. 社会监管中委托代理关系扭曲 | 第36页 |
2. 会计师事务所中心业务偏离审计业务 | 第36-37页 |
五、强化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管的对策 | 第37-41页 |
(一) 加大违法违规惩罚力度,建立问责机制 | 第37页 |
1.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 第37页 |
2. 建立全方位的违法违规问责机制 | 第37页 |
(二)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提高重组准入标准 | 第37-38页 |
1. 细化退市财务标准,适时退市监管 | 第37页 |
2. 把好重组并购关口,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 第37-38页 |
(三) 强化行业自律监管职能,加大自律组织创新 | 第38-39页 |
1. 树立行业自律组织的服务理念 | 第38页 |
2. 强化行业自律监管的职能 | 第38-39页 |
3. 进行行业自律监管的组织创新 | 第39页 |
(四)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质量,注重媒体监督效力 | 第39-40页 |
1.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维护其公信力 | 第39页 |
2. 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杜绝不正当竞争 | 第39-40页 |
3. 发挥媒体监督的补充作用,丰富社会监管体系 | 第40页 |
(五) 实行差异化监管,创新上市公司外部监管体制 | 第40-41页 |
1. 科学划分一线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 第40页 |
2. 对上市公司实行分类监管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