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原理 | 第10-16页 |
(一)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依据 | 第10-12页 |
1. 教育刑理念的依据 | 第10-11页 |
2. 再社会化理念的依据 | 第11页 |
3. 刑罚个别化理念的依据 | 第11-12页 |
(二)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标准 | 第12-16页 |
1. 社会调查主体的标准 | 第12-13页 |
2.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标准 | 第13-14页 |
3. 社会调查报告程序的标准 | 第14-16页 |
二、侦查阶段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一) 侦查阶段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 侦查阶段社会调查主体不统一 | 第16页 |
2. 社会调查报告缺乏统一标准 | 第16-17页 |
3. 社会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司法实践需求 | 第17页 |
4. 社会报告的调查程序缺乏 | 第17页 |
5. 对于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缺乏监督 | 第17页 |
(二) 侦查阶段社会调查报告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 侦查阶段社会调查报告对未成年人羁押必要性审查所起作用有限 | 第18页 |
2. 侦查阶段开展社会调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 第18-20页 |
三、侦查阶段社会调查报告完善的几点思考 | 第20-26页 |
(一) 侦查阶段社会调查报告的立法完善 | 第20-22页 |
1. 社会调查报告主体方面的完善 | 第20-21页 |
2.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方面的完善 | 第21页 |
3. 社会调查报告程序方面的完善 | 第21-22页 |
(二) 社会调查报告在侦查阶段运作的完善 | 第22-26页 |
1. 明确社会调查报告在侦查阶段的作用 | 第22-23页 |
2. 依据被调查对象的个性、个案的特点,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应有所侧重 | 第23页 |
3. 建立和健全社会调查异地委托与协助机制 | 第23-24页 |
4. 注重保护社会调查涉及的个人隐私 | 第24页 |
5. 积极探索和建立公、检、法三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衔接机制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