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国内背景 | 第12-14页 |
·国际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社会福利内涵外延的研究 | 第17-18页 |
·福利供给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福利供给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9-21页 |
·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研究 | 第21-22页 |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供给研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3-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社会福利供给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27-46页 |
·社会福利制度界定 | 第27-29页 |
·社会福利供给理论 | 第29-37页 |
·供给主体 | 第29-34页 |
·供给客体 | 第34-35页 |
·供给内容 | 第35-36页 |
·供给方式 | 第36-37页 |
·社会福利需求理论 | 第37-43页 |
·福利需求释义 | 第37-38页 |
·福利需求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 | 第39-41页 |
·福利组合与需要满足 | 第41-43页 |
·福利供给的绩效评价 | 第43-46页 |
·绩效理论 | 第43页 |
·社会保障政府绩效与评估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上海市社会福利供给及绩效分析 | 第46-68页 |
·上海市社会福利概况 | 第46-47页 |
·老年人社会福利 | 第46页 |
·残疾人社会福利 | 第46-47页 |
·儿童社会福利 | 第47页 |
·上海市社会福利建设现状 | 第47-61页 |
·社会福利政策法规体系 | 第48-55页 |
·社会福利管理体制 | 第55-56页 |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开展 | 第56-61页 |
·上海市福利供给的总体评价 | 第61-68页 |
·上海市社会福利取得的成就 | 第61-65页 |
·上海市社会福利问题及成因 | 第65-68页 |
第四章 上海市福利供给绩效的调查分析 | 第68-75页 |
·调查设计 | 第68-69页 |
·调查目的 | 第68页 |
·问卷设计 | 第68-69页 |
·抽样方法 | 第69页 |
·调查实施过程 | 第69-70页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70-74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 第70-71页 |
·调查对象对社会福利供给认知状况分析 | 第71-72页 |
·调查对象满意度分析 | 第72-74页 |
·调查结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上海市社会福利供给的绩效评价 | 第75-96页 |
·社会福利供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75-7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75-76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说明 | 第76-78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8-79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9-89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79-87页 |
·指标权重的结果 | 第87-89页 |
·上海市社会福利供给的绩效评价分析 | 第89-9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89-90页 |
·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90-92页 |
·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92-93页 |
·计算综合量分 | 第93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93-96页 |
·福利覆盖面小,起不到应有作用 | 第93-94页 |
·待遇水平较低,保障功能受限 | 第94页 |
·福利事业发展不均衡 | 第94-95页 |
·社会福利立法工作滞后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提高和完善社会福利供给绩效的思考 | 第96-102页 |
·社会福利社会化 | 第96-99页 |
·引导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 | 第97-98页 |
·拓宽社会福利多元筹资渠道 | 第98页 |
·借鉴西方福利国家“购买服务”的经验 | 第98-99页 |
·大力发展社区福利服务 | 第99-101页 |
·积极推进城市社区的阶层化 | 第99-100页 |
·快步推进社区自治进程 | 第100页 |
·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 第100页 |
·扩大居民社区福利建设渠道 | 第100-101页 |
·进一步完善监督评估长效机制 | 第101-102页 |
·切实贯彻现有社会福利监督政策 | 第101页 |
·建立社会福利服务队伍长效评估制度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2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附录 | 第110-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