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0页 |
·外来入侵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 | 第16-20页 |
·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土壤微生物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反馈 | 第17-18页 |
·土壤特定功能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外来植物入侵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紫茎泽兰概述 | 第20-26页 |
·紫茎泽兰的危害 | 第20-21页 |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征 | 第21页 |
·紫茎泽兰的入侵机制 | 第21-25页 |
·紫茎泽兰的综合防治 | 第25-26页 |
·磷脂脂肪酸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磷脂脂肪酸技术概述 | 第26页 |
·磷脂脂肪酸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本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总体思路 | 第28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0-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采样区概况 | 第31页 |
·实验材料的采集与保存 | 第31-32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2-33页 |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8页 |
·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AMF侵染率比较 | 第34页 |
·紫茎泽兰入侵区和本地植物生长区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 第34-35页 |
·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35-45页 |
·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第45-4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同质园小区模拟验证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反馈 | 第50-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紫茎泽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51-52页 |
·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的反馈 | 第52-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紫茎泽兰小区和香茶菜小区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比较 | 第54-57页 |
·紫茎泽兰小区土壤和香茶菜小区土壤对种子发芽率的反馈试验 | 第57-5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紫茎泽兰入侵地和本地植物生长区AMF对紫茎泽兰的反馈 | 第61-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63-64页 |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紫茎泽兰和林泽兰不同处理间植物根系AMF侵染率比较 | 第64-65页 |
·紫茎泽兰和林泽兰不同处理间生物量比较 | 第65页 |
·紫茎泽兰和林泽兰不同处理间株高比较 | 第65页 |
·紫茎泽兰和林泽兰不同处理间叶片数比较 | 第65-6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68页 |
·同质园小区模拟验证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反馈 | 第68-69页 |
·紫茎泽兰入侵区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茎泽兰的反馈效应 | 第69页 |
·总结 | 第69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 | 第69页 |
·研究体系 | 第69-70页 |
·研究成果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