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27页 |
·O157:H7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O157:H7的来源与进化 | 第15页 |
·O157 :H7的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6-18页 |
·LEE和非LEE编码的效应分子 | 第18-21页 |
·LEE岛 | 第18-19页 |
·LEE和非LEE编码的效应分子 | 第19-21页 |
·致病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NleB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λRed同源重组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5页 |
·细胞、菌株及质粒 | 第27-28页 |
·引物 | 第28-29页 |
·抗体 | 第29-30页 |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30-31页 |
·主要溶剂配方 | 第31-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8页 |
·菌株的保藏与培养 | 第35-36页 |
·O157:H7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36页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6-37页 |
·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37-38页 |
·DNA凝胶回收 | 第38-39页 |
·DNA的酶切与连接 | 第3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CaCl_2法和电穿孔法) | 第39-41页 |
·O157:H7 T3SS缺陷突变株△escR的构建 | 第41页 |
·细胞的培养、冻存和复苏 | 第41-42页 |
·O157:H7野生株和T3SS缺失突变株△escR感染HeLa细胞 | 第42页 |
·细胞的免疫荧光分析 | 第42页 |
·NleB1和NleB2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3页 |
·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及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3-44页 |
·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质的表达 | 第44页 |
·抗GST-NleB2小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4-45页 |
·真核细胞转染 | 第45页 |
·TRIzol法提取RNA | 第45-46页 |
·反转录PCR | 第46-48页 |
第3章 O157:H7的NleB2蛋白是可天然表达的 | 第48-54页 |
·引言 | 第4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8-53页 |
·原核表达载体pGEX-2TK-NleB2的构建 | 第48-50页 |
·可溶性性蛋白GST-NleB2在BL21(DE3)中的表达和纯化 | 第50-51页 |
·小鼠抗GST-NleB2多克隆抗体可检测到NleB2蛋白的天然表达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Ⅲ型分泌系统缺陷突变株ΔescR的构建及其对HeLa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 第54-61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5-59页 |
·Ⅲ型分泌系统缺陷株ΔescR的构建 | 第55-57页 |
·ΔescR突变株的生长曲线 | 第57-58页 |
·ΔescR对HeLa细胞的黏附力减弱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NleB1与NleB2是可通过Ⅲ分泌系统分泌并注入到宿主细胞的效应分子 | 第61-69页 |
·前言 | 第61-6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2-67页 |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FLAG-MAC-NleB1和pFLAG-MAC-NleB2 | 第62-65页 |
·Flag-NleB1与Flag-NleB2可通过Ⅲ分泌系统分泌 | 第65-66页 |
·Flag-NleB1与Flag-NleB2可通过Ⅲ分泌系统注入到HeLa细胞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带不同标签的NleB1和NleB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76页 |
·前言 | 第6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9-74页 |
·带AcGFP1标签的NleB1和NleB2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 第69-71页 |
·带HA或Myc标签的真核载体的构建 | 第71-73页 |
·突变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GAPDH和TRAF2在HEK293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 | 第76-82页 |
·前言 | 第7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6-80页 |
·构建pCMV-Myc-GAPDH载体 | 第76-78页 |
·构建pCMV-HA-TRAF2载体 | 第78-79页 |
·GAPDH和TRAF2在人HEK293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8章 总结 | 第82-84页 |
·获得的主要实验结果 | 第82页 |
·创新之处 | 第82-83页 |
·下一步研究内容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